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荆门东宝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矮子馅饼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8: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荆门东宝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矮子馅饼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荆门市东宝区多项传统制作技艺近日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3项以及区级非遗项目3项。这些非遗项目的入选,不仅展现了荆门市东宝区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图为矮子馅饼

荆门市东宝区的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荆门矮子馅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该区还有拆扣甲鱼制作技艺、南桥包子制作技艺、草本雄黄酒制作技艺入选荆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荆派面塑、钟家寺台拐枣酒制作技艺、张氏养生膏制作技艺也被列入东宝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目前,东宝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增至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增至26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增至45个。

矮子馅饼制作技艺

矮子馅饼是荆门著名的传统小吃,起源于江汉平原的酥饼。其制作技艺是在历代社会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技艺科学掌握了烫面和水油面的最佳比例与有关配方,能使馅饼酥而不硬,融合月饼的薄皮、酥饼的酥脆、传统馅饼的厚陷儿等三大特点。矮子馅饼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到,地方风味独特,对于研究荆楚美食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拆扣甲鱼制作技艺

拆扣甲鱼是东宝区一项传统的手工烹饪技艺。清代末年,荆门城关人邱家祯在世代传艺的基础上,于荆门城关紫竹街(今北门路)开设桂芳斋酥食店,同时经营拆扣甲鱼这一道传统美食,远近闻名,生意兴隆。拆扣甲鱼的加工和烹饪技法历经七代传承后,由第七代传承人邱宗瑶授艺于张发明。1988年,张发明传艺于其弟张发源。拆扣甲鱼的制作需经选料、初加工、拆骨、烧制、扣碗、蒸制、装盘等全过程,由于加工精细,造型美观,扒烂无骨,香糯爽口不塞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功效,所以一直在荆楚大地广为流传。

南桥包子制作技艺

据《东宝文史集粹》记载,南桥包子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在当地就十分有名。南桥位于荆襄古道上,是平原进入山区的必经之地,同样又是秦楚古道上的交通战略要塞和车马驿站,人流和通商往来十分活跃。南桥包子“吃了不悔,不吃才悔”这句俗语以前在荆门城乡广为流传。南桥包子作为当地人的日常饮食中最普通的一种面食,又是一般人都消费得起的方便食品,流传久远,声名远播。南桥包子最初据传是以豆腐渣包馅,后来随着时代变化,演变为包青菜和肉馅,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变化。

草本雄黄酒制作技艺

较早的雄黄酒记载于隋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书中提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主要作用是驱瘟避邪。其后雄黄酒在社会广泛流传,到清朝,位于荆门市陈家湾的陈传易,根据端午节扶正驱邪的习俗及祖传秘方,会制作两种雄黄酒,一种是矿物雄黄酒(有毒)用于洒庭院;另外一种就是草本雄黄酒。该酒是用杜仲雄花和黄精入酒,取杜仲雄花的“雄”和黄精的“黄”组成草本雄黄酒,古人用此方入酒,用来扶正驱邪。

荆派面塑制作技艺

面塑又称捏面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民间工艺品。荆派面塑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作品主要为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品,其题材多以荆门历史人文为主,鲜明反映出荆楚文化特色,其造型富有生命力强的特点,风格细致、精巧、优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技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钟家寺台拐枣酒制作技艺

据宋代《舆地纪胜》记载:“象河山,在长林县北七十里,有普安寺,有泉是为。”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记载:“象河源出象山,东流入汉。取象河水,制拐枣酒,饮者众。”象河有童谣:“拐枣树,万寿果,丑的你,甜的我,吃了专治酒麻哥”。钟家寺台处钟氏耕读传家,善于酿酒,钟家子弟善饮,且豪爽好客。清末时,象河村人钟映槐在拐枣酒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通过研制,使该酒更香、更柔,深得村民喜爱。

张氏养生膏制作技艺

张氏养生膏,属食品类膏方制作技艺。所用原材料都是可以当食品食用、药食同源的材料,按一定比例遵循古法熬制而成。该膏方经几代传承人不断总结,探索药食同源的最佳配方,使配方更加经典。该技艺历史悠久,又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应用于劳动人民的日常保健,其养生的作用深受称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