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雕”无人机完成研制,将大幅提升反隐身预警能力
中国“神雕”无人机完成研制,将大幅提升反隐身预警能力
在成飞沈飞新一代战机首飞之际,一款采用双机身设计、通体黑色的神秘大型战略无人机也悄然现身,吸引了各方关注。这预示着我国在战略无人机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神雕”无人机,又称“双头鹰”,是全球最大型的战略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其翼展超过50米,飞行高度可达2.5万米,这使其具备显著的战略优势。
“门框”式气动布局的独特设计,预示着这架大型无人预警机正是中航工业沈阳研制的“神雕”。其主要作战任务是探测敌方隐身战机。十年磨一剑,“神雕”无人机自首次曝光至今已十年,预计2024年底正式亮相,这表明其研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具备作战能力。
常规预警机的作战效能受制于机组人员的生理承受能力和飞机的飞行性能,其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12000米中空,探测范围约400公里,预警时间通常不足10小时,难以执行长时间的飞行任务。
先进隐身战机和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普及,使预警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隐身性能和中距空空导弹的超远射程,严重削弱了传统预警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使其作战环境变得更加险峻复杂。
大型无人预警机优势显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一体化设计免去了人员辐射防护的考虑,简化了研发设计流程;其次,较低的研发和维护成本使其能够有效替代昂贵的人员驾驶预警机,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执行预警探测任务;最后,其数十小时以上的超长续航能力,赋予其远超有人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从而实现全天候、大范围空域的有效覆盖及探测。
大型无人预警机具备显著优势:其可在15公里甚至更高(例如平流层20公里以上)高度持续飞行,较传统预警机高出数千米,由此获得600公里以上的超远视距探测能力,有效发现远距离低空和超低空目标。 此外,该机型可采用隐身设计,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提升隐蔽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以两国虽已开展相关研究,但成果有限。
“神雕”并非仅仅担当无人预警机的角色,其更重要的使命是为高空远程反隐身无人机提供支援。据外媒推测,该机机身长度约在14.4至18米之间,巡航速度可达0.8马赫。值得注意的是,“神雕”的气动布局设计独树一帜,摒弃了常见的飞翼式或联接翼式布局,而是采用了颇为罕见的平直翼、双垂尾、双机身组合,这使其性能特点与众不同。
双机身无人机设计本拥有显著优势,例如更大的载荷空间和更远的航程,因此吸引了多国积极探索,并涌现出一系列研发型号。然而,一些关键技术难题最终限制了其发展,导致双机身无人机未能成为主流机型。唯有中国攻克了这些技术瓶颈,成功完成了研制工作,展现了其在该领域的突出实力。
据国内媒体报道,“神雕”无人机采用独特的双机身加前后连接臂的矩形结构,容纳了数量众多的雷达天线,从而具备360度全向探测能力。其双机身搭载的多部有源相控阵雷达或采用X波段和UHF波段双波段设计,X波段雷达提供精准的火控数据,而UHF波段雷达则被认为拥有反隐身作战能力,这使得该无人机具备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
数年前的照片显示,“神雕”无人机垂尾前缘加装了电子设备,这暗示其可能采用共形相控阵天线技术。通过将天线阵列超薄设计并嵌入机翼蒙皮,形成共形机翼,从而与机身结构融为一体,有效拓展探测范围。此技术路径不仅隐藏了天线,更提升了“神雕”无人机的探测视场。
分析视频可见,“神雕”无人机机头气动设计改进显著,提升了飞行效率。虽然其动力系统尚未公开,但推测可能采用一台军用涡扇发动机。 作为大型战略无人机,“神雕”对长续航能力有着极高要求,这意味着发动机需具备高推重比和低油耗率。然而,鉴于中国近年来航空发动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动力系统完全值得信赖。
“神雕”无人机问世十年,其研发进展一直颇为神秘,鲜有公开信息,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甚至有人误以为它已被搁置。然而,此次公开亮相表明,“神雕”无人机在持续改进后,其性能指标已获得军方认可,研发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预计该机不久将进入定型量产阶段。
“神雕”无人机再次亮相,恰逢我国空警-X000预警机首度公开飞行,这并非巧合,而是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两者将形成高效协同作战体系。“神雕”无人预警机的加入,将显著提升我国远程预警能力,并增强对隐身目标的探测和追踪能力。更重要的是,空警-X000的战场生存能力,也将因“神雕”的协同防护而得到显著增强。如此一来,美国F-22、F-35战斗机以及B-2、B-21轰炸机的隐身优势将受到极大挑战,其战场生存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