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全球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合作,在治疗2型糖尿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技术创新:从血液到胰岛组织的再生之旅
研究团队首先从患者自体血液中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重编程技术将其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随后,利用程新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建立的内胚层干细胞(EnSC)技术,将iPSC进一步定向分化为具有胰腺特性的内胚层干细胞。最终,在体外成功再造出与成体胰岛相似的再生胰岛组织(E-islet)。
这一创新性技术路线解决了传统胰岛移植中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两大难题。使用患者自体细胞进行重编程和分化,不仅避免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还确保了移植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此外,EnSC作为“优选种子”,在胰腺定向分化和体内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临床突破:功能性治愈25年糖尿病患者
研究团队将120万胰岛当量(IEQ)的自体E-islet,通过皮肝门静脉介入输注方式移植到一位60岁、病史长达2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该患者在2017年因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接受过肾移植手术,术后血糖控制不良,每天需注射超过20单位胰岛素并服用多种降糖药物。
术后随访数据显示,E-islet移植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24小时血糖实时监控设备显示,血糖在健康人波动范围(3.9~7.8 mM)内的比例从术前的57%提升至99%以上。严重高血糖和低血糖现象在术后两周内完全消失,餐后血糖变化幅度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术前的6.6%降至113周时的4.6%。
最令人振奋的是,患者从术后第11周开始完全脱离外源胰岛素注射,其他降糖药物也在术后逐步减量。空腹C肽水平较术前增加2倍,餐后胰岛素及C肽分泌显著增加,提示胰岛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
尽管这一突破性研究展示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的巨大潜力,但专家也指出,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广泛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控制干细胞分化方向、避免成瘤风险,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等。此外,该技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经济效益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干细胞来源的再生胰岛组织作为临床药物的药效学研究、适应症的进一步拓展,以及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制备技术。这些研究将为更多糖尿病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干细胞治疗其他疾病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有望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数千万糖尿病患者带来摆脱终身用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