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屋顶到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朝代特征解析
从屋顶到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朝代特征解析
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辉煌,每一座古建筑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然而,历经沧桑岁月,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已不复存在,仅存的建筑遗构和文献资料犹如沧海一粟,弥足珍贵。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各个朝代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覆盖范围广阔,历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数量庞大。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璀璨辉煌,也反映了数千年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本身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这一成就,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还对东方乃至世界的建筑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长期遭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许多曾被誉为建筑伟绩的古建筑已荡然无存。加之古代统治者对技术工艺及建筑匠师的轻视,使得许多宝贵的设计构思与具体手法失传。虽然目前还保存下来一些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但与中国建筑总的历史成就相比,它们只是冰山一角。
独乐寺观音阁(辽代)
晋祠圣母殿(北宋)
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年代久远的寥寥无几,唐朝以前的建筑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古建筑都是宋朝及以后建造的。当你面对一座古建筑时,能否判断它的建造年代呢?下面,让我们从不同方面总结各个朝代古建筑的特点,帮助你更好地辨识它们所属的朝代。
整体风格
一般来说,可以将唐、五代、辽视为一条传承关系,将宋、金视为另一条传承关系。唐、五代、辽的建筑风格疏朗雄浑;宋、金建筑则走的是柔和绚丽的路线,注重小木作装饰,其中金代的华丽程度更甚;辽、金、元作为少数民族创立的王朝,在结构上多有创新,其中元代建筑以结构简朴为特征。明代建筑则更显端庄规矩,抛弃了前代那些不甚严谨的做法,清代建筑基本沿袭明代,但更注重尺寸模数和细部装饰,到末期已经呈现呆板繁琐的趋势。
屋顶特征
就建筑屋顶而言:唐宋古建筑的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整个立面庄重稳定,给人以舒展、大气的视觉感受。
而明清宫殿建筑,屋顶坡度陡峭,装饰富丽堂皇,彩画以蓝绿为主。视觉上虽稍显笨重,却更显威仪,如北京紫禁城的建筑,屋檐短小,坡度较陡,屋顶装饰华丽。
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大殿
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
斗拱特征
斗拱是判断建筑年代的重要特征。唐宋时期的建筑斗拱硕大,具有重要的力学作用,屋檐出挑深远;明清时期的斗拱则多为装饰,体积较小,出檐变短。唐代的斗拱很大,屋檐出挑深远,所以有时感觉斗拱的尺度比实际大得多。
明清时期的斗拱则多为装饰,体积较小,出檐变短。这是因为随着建筑技术的提升,柱头间的额枋和随梁枋的使用让构架整体性得到了加强,以及夯土堆的消失导致不需要那么大的防雨“出挑”,所以斗拱不再是受力的构件,而成为装饰性构件。
应县木塔斗拱(辽代)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斗拱上的昂来大致辨别建筑的朝代。“昂”原本是唐宋建筑中,斗拱上以杠杆作用起到对屋顶支撑作用的斜置构件,到明清时期则演变为不起力学作用的装饰。需要注意的是,在北方宋金古建筑中,已经开始出现装饰性作用的平昂、甚至假昂。明清时期的建筑斗拱上多用假昂。因此,并不是用了假昂的就一定是明清古建筑,但总体上宋金时期运用假昂的古建筑,斗拱和明清的相比,还是显得雄壮得多。
梁柱特征
唐宋和明清建筑在梁柱处理上也有所不同:唐宋建筑追求曲线美;明清建筑则多为直线造型。
唐宋古建筑在柱头处作收分处理,做成“梭柱”样式;在梁的两端会做“卷杀”,做成“月梁”样式,使建筑在视觉上富于变化。
佛光寺构架
而明清官式建筑的梁、柱,大都是简单的直来直去,会少了些艺术美感。(梭柱、月梁等做法,明清时在长江以南地区,有保留这种唐宋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