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湖州冬至:从团子到龙头糕,延续千年的节庆文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26: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湖州冬至:从团子到龙头糕,延续千年的节庆文化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在江南地区,冬至被视为"大吉之日",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春节。湖州的冬至习俗,如吃团子、做粢松糕等,不仅是一种传统饮食文化,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



冬至柳树鹅黄远山含黛

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季第四个节气。今日17时21分,冬至将至。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日长田漾一景

冬至的到来,标志着即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民间也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冬至还有很多跟天气有关的谚语,最有名的就是: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晴过冬至落过年)。还有冬至是“一九”的第一天,如果这一天不下雪,整个“三九”就少雪。


冬至乌桕树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冬至的水村与荻花落日


江南的物候的变化,从秋分到小雪是渐变的,是一个量的慢慢积累过程。过了小雪节奏开始加快,过了大雪物候的变化突然呈现加速度。大雪时候的树叶才刚刚变色变红,甚至还有很多的树叶还是绿色中略带点黄,但到冬至日当天,几乎所有的落叶树都只剩下几片残叶在枝头发颤,很多树叶甚至来不及变红就干枯掉落了,大地似乎一下子呈现出萧瑟萧条的冬景。可见气温和热量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芦荻是最顽强的,尽管枯黄一片,但已经不掉花絮,依旧顽强地在北风中飘摇。冬日的太阳不到四点就已经慢慢地褪去了光辉,变得有点惨淡。但当荻花与落日叠加在一起时又会发生奇妙的变化,金黄一片,冬日的夕阳与灰白的荻花是绝配,是冬至日的最佳写照。


冬至做团子

冬至时节,正好是霜稻新米大量上市的时节,“招米”是古代冬至的一项传统习俗。所谓“招米”,是指冬至这天要煮饭,以祭祀祖先和神灵,同时还有预祝来年丰收丰衣足食的意思。在江南,人们更喜欢把新米加工成各种糕团,江南人的乡愁,是糕团味的,糕团,就是用糯米裹起来的江南滋味。淡而无味的米,被江南人的巧手赋予了多姿多彩的生命,嘴边是饭,缸里是酒,还可以做糕团;无论甜咸干鲜,糕团顺着岁时节令、风雨气候,万般江南生活,都被它包藏入内,只需轻尝一口,便知水乡滋味。




各式糕团

家家揉粉做团子
古人都把冬至看作是“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历来不亚于传统的春节,很多地方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江南民间,人们历来都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腌制的南瓜藤团子着色鲜亮

冬至湖州有吃团子(大个汤圆子)的习俗,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习惯用糯米粉做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的早晨全家聚食团子,有取“团圆”的意思。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制作团子需要的步骤

团子则有“团圆”“喜庆”的寓意,逢年过节做团子是湖州历来的风俗,喜欢把各种食材做圆的处理,处处体现一个团圆。翠绿的、莹白的,橙黄的,咸香的肉馅,甜糯的豆沙馅,虽各式各样,却同样寄托着湖州人团团圆圆、和和乐乐的生活期盼。

甜团

咸团

刚挖出的“双胞胎”安吉冬笋

团子有白、青、黄之分。黄团子取老南瓜糊糊和入米粉,蒸制后出锅黄澄澄的,透着光。青团子取腌制的南瓜叶子,揉入米粉团中,做出来的青团子色泽墨绿,十分养眼。做团子最好的原料就是新打好的粳米和糯米,喜欢糯软,就增加一些糯米的比例。这是一次物质重组的过程,拿捏都在手劲和糯粳比例上。馅分两种,甜的细沙,以赤豆为原料弄碎做成泥状的馅。咸馅的品种就多了,都具有鲜明的时令味,冬笋、香干、香菇、雪里蕻(千头芥)咸菜加一点肉末,简单一点就萝卜丝。团子可蒸可煮(蒸的团子粳米和糯米配比各半,而煮最好是用纯糯米),鲜香多汁,各具风味。湖州人冬至和年初一都要下团子吃的。湖州的大圆子个头真的大,一甜一咸两个团子,一个大小伙子保证管饱。


刚水煮出锅的纯糯米粉的团子

松糕印花“步步高”
江南糕团,除了糯米唱主角,更要舂成细粉再蒸,让糕团软而粘糯,细腻如江南之雨。除了年糕这样的大众时令节礼,糕团在江南更有无数面孔,以及多种滋味傍身,是最能接地气的江南风味,都是放不下的故乡味。这糕团,在江南除了抚慰舌尖,还要讨口彩之福。湖州的糕团融合了传统的节庆和待客习俗,既是独特的美味,更包含着美好的祝福和祈愿,体现一种深层次的礼仪文化。湖州民间但凡有什么上梁圆屋,嫁女娶新,生日做寿的,都要用上团子松糕。冬至一过,年关将近,在旧时也是一年最惬意的农闲时分,各种喜事都习惯选择在这时节办,于是,粢松糕的师傅和店家便忙得没日没夜的了。


松糕装礼盘

湖州松糕,雪白的方糕雕版红色套印上吉祥图案,喜庆美观。揉粉、筛粉、上模、制糕、蒸糕......松糕做起来也是工序繁杂。做松糕的米粉都要经过细筛子筛过,这样吃起来才细腻松软。待细粉填满糕模后,就开始在糕上“印字”和“印花”。


给雕板上红粉

字模是早已制作好的,都是喜庆吉祥寓意。经植物染料浸染的米粉,均匀洒在字模上,上下移动来回地搓,搓到紧实,刮平,然后放到糕上,轻轻一敲。糕上便有了“福禄寿喜”“五子登科”“寿比南山”“五福临门”等最美好的祝愿,更有状元及第、鱼跃龙门、四季花卉等唯美图案,让人想起明代独树一帜的湖州套色印书,两者之间还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给松糕印花


刮粉技巧全在轻重的拿捏,刮重了,敲不出来,刮轻了,粉要掉下来。最后用一把长切刀将一板糕均匀分成16块,才可上笼蒸,片刻后,一锅热气腾腾的松糕就出炉了。


上锅蒸松糕

松糕寓意“步步高”,是重要的礼仪食品,常常用于特别重要的场合,上学、成人、造房、结婚、做寿……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次重要仪式都少不了那一盒方糕,雕版套印的花式也随着仪式内容的变换着不同的祝福题材。仪式结束后方糕都会分赠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沾沾喜气。方糕还用作拜年的回礼,亲戚朋友上门拜年,从礼节上说,不能空着手回去,于是捎上几块松糕,也就把最美好的祝福带回家了。作为一种传统点心,湖州方糕讲究原滋原味,米粉按半粳半糯配比而成,软硬适宜,不沾牙齿。无馅不放糖,更好地保留了稻米的醇香。尤其是年节时分,吃惯了大鱼大肉,早晨起来吃一块原味方糕,倒是别有一番滋味。柴火灶里煨方糕,也是很多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松糕的各种吉祥图案

“必定如意”龙头糕
在所有的糕团中,也数“龙头糕”最为复杂。“龙头糕”过去最早是用来祭祀太湖水龙的糕点,祈求百姓生活能够风调雨顺,后逐渐成为太湖溇港一带的祭祀风俗流传至今。如今,当地百姓家里婚嫁乔迁,祭祀送丧,依然保留着制作“龙头糕”的习惯。大钱村这种传统的糕点制作手艺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由于工艺繁琐,在太湖沿岸一带如今已很难见到,会做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大钱老街这门制作糕点的老手艺,经过代代人的传承,使得我们在今天依然还能品尝到这丝传统味道。


巧手制作

一旁的竹箩扁内,一红一白两条摆动着尾巴的“鲤鱼”仿佛时刻准备一跃而出;镶嵌着金币的青白“二龙”目光炯炯,嘴里含着珠宝气势十足;龙鲤周围聚集着十几枚粉白相间的元宝与红花绿叶相称的双喜蛋,整副箩筐里色彩很是喜庆鲜艳。




一套完整的龙头糕中不仅包括两条龙、两条鲤,团子、元宝、欢喜蛋各六个,还得配有包裹着豆沙馅嵌有豆沙子的百合,象征着百子同欢,载满元宝鲜花的聚宝盆等。在另一笼竹箩扁中,均匀分布着百合、莲藕、茨菇等粮作物形状的糕点,这其中的毛笔、银锭、茨菇、荸荠加起来谐音寓意为“必定如意”,藕寓意“为官清白,连升三级”,菱角寓意“聪明伶俐”等。这一个个带有美好寓意栩栩如生的糕点,成为自古以来农民把来年大丰收,未来生活的念想,全部留在了这灶头上的龙头糕里。


龙头糕与锦鲤

东海的季风雨,吹落在江南,化为滋润的糯稻,黏着几千年的思念。一把江南的糯米,糅合着人文、时令、地域和风俗——入口,是香软的饭食;穿肠,是甘醇的酒酿;会心,是无尽的乡愁。流行歌《江南》里唱着,“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黏黏的糯米,已经在江南黏了几千年,黏得再也分不开。在江南巧手的精心制作之下,便有了这甜甜蜜蜜的糕团,一口咬下,什么烦恼都化在了这软糯之中。


新鲜出炉米粉版:鲜藕、茨菇、荸荠、发芽蚕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