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30年:从“四源齐控”到江豚回归,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三峡工程30年:从“四源齐控”到江豚回归,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12月14日,三峡工程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的重要节点。30年来,三峡工程不仅在防洪、发电、通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源齐控”:从源头截断污染
三峡地区坚持从源头控制污染,实施“四源齐控”措施,即控制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航运源污染。以工业源为例,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兴发集团从2016年起,陆续关停沿江32套生产装置,腾退长江岸线950米。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1年的5年间,全国超8000家沿江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染排放。
在农业源治理方面,三峡地区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源方面,三峡地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航运源方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船舶,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实现船舶污染物闭环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转折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三峡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作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长江江豚的数量变化备受关注。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针对长江江豚的各项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例如,两头被困鄱阳湖松门山水域的长江江豚欢欢和乐乐,在搬迁到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一年多的时间里,体重明显增加,健康状况良好。
据统计,2023年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长江干流连续四年水质全线达到Ⅱ类。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三峡地区持续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结果。如今,越来越多的江豚逐浪嬉戏,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转折,反映出长江水环境、水生态不断向好。
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三峡地区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例如,城口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水土保持率从2016年的79.6%上升至2023年的81.4%。同时,三峡地区还加强岸线生态修复,实施岸线环境综合整治687公里,有效改善了消落区生态功能。
在植树造林方面,三峡地区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重点片区林草覆盖面积增加44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保土保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三峡地区还注重湿地保护和恢复,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赢
三峡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高质量发展。例如,三峡库区扶持生态农业园46.8万亩,培育形成秭归脐橙、涪陵榨菜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同时,三峡地区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工业园区21个,扶持一批重点景区建设,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绿色转型。
经过持续努力,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众多湖泊、湿地恢复清澈,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三峡工程30年的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支撑深度融合,可以有效破解减污降碳难题,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