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博物馆首发高清《十七帖》:王羲之草书瑰宝重现人间
开封博物馆首发高清《十七帖》:王羲之草书瑰宝重现人间
《十七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的《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近日,开封博物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手推出高清印制版《十七帖》,引发书法爱好者的热烈反响。此次发布的高清版本是唐刻“冯铨本”,这个版本无缺页、缺行现象,内容完整、拓工精良,字口极为清晰。经多方努力,对《十七帖》(冯铨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的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1:1还原原作,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完整可查。
《十七帖》用笔简洁畅达,点画婉转雄逸、烂漫率然,蕴含正统魏晋笔法,格调平和温雅,绝无狂怪之气,意境悠然、深远,经得起品析琢磨。章法布局巧妙,虽字字独立,但每一处排布恰当,上下衔接呼应有序,动静得宜、虚实相生,毫无集字作品的生疏、怪异感,犹如王羲之亲笔所写。
此次高清印制版的发布,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它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一书法瑰宝,深入学习和研究王羲之的草书艺术,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