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古村:从“半空心村”到5A景区的蝶变之路
篁岭古村:从“半空心村”到5A景区的蝶变之路
“篁岭晒秋”——这四个字,如今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然而,谁能想到,这个被誉为“江南布达拉宫”的美丽村落,曾经却是一个面临消失的“半空心村”。婺源篁岭,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了从衰败到重生的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篁岭古村,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坐落在婺源县江湾镇石耳山的山坡上,主峰海拔高达1260米。村庄所在的山坡,坡度在20度至50度之间,建筑分布区地形平均坡度约25度,从下往上逐渐变陡,上下落差近百米。古民居从古木参天的水口林往上,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
由于可用平地十分稀少,“地无三尺平”,村民们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匾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每逢秋收时节,这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层层叠叠,蔚为大观,造就了独特的“晒秋”景观。有关篁岭晒秋的艺术作品,在海内外屡获大奖。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篁岭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化,使得有条件的村民纷纷搬离。曾经180多户人家的村庄,只剩下68户坚守,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
2009年,婺源县引入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公司采取“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投入6亿多元,修复100余栋古建筑,保护水口林等生态环境。同时,推出“晒秋”等一系列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品牌,让篁岭逐渐扬名海内外。
篁岭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体现在村民生活的改善。通过旅游开发,篁岭年接待游客最高达272万人次,一度成为江西省首个“限客”景区。村民收入显著增加,人均年收入从3500元提高至6万元,户均年收入从1.5万元提高至16.5万元,有的家庭一年旅游相关收入甚至达到30万元。
如今的篁岭,不仅保留了明清古建、万亩梯田景观,还推出了美宿度假、流光森林夜游等新业态。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曹锦钟介绍,篁岭景区创新“生态入股”模式,有偿使用村庄100多棵古树、水口林等生态资源,并流转农民的梯田、果园等资源,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
篁岭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其获得的荣誉上。篁岭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号。2023年,篁岭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4年更是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篁岭的蝶变,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用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古村落不仅能够焕发新生,还能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的重要力量。篁岭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的乡村走上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