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拳术入选省非遗,泉州两大拳术各展风采
泉港拳术入选省非遗,泉州两大拳术各展风采
泉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孕育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武术。其中,泉港拳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瞩目。而南少林拳更是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华武术的瑰宝之一。近日,关于这两种拳术的比较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不少武术爱好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究竟哪一种拳术更能代表泉州的武魂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泉港拳术:扁担与棍法的传承
泉港地区拥有丰富的拳术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施厝扁担术和罗家棍法。
施厝扁担术
施厝扁担术据传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泉州少林寺武僧冯海将南少林棍法传授给当地村民,逐渐发展成独特的扁担术。其特点是动作讲究劈、挑、戳,注重攻守兼备。目前由施国良等传承人教授,学员涵盖各年龄段,甚至吸引了消防员参与学习。
罗家棍法
罗家棍法源自古代作战棍法,具有轻便灵活的特点。朱木春自13岁起跟随舅舅学习,并致力于推广这一技艺。其招式沉稳紧凑,刚猛多变,攻防一体,强调实战性。朱木春免费教授村民及小学生,至今已培养超过500名学员,并带领团队在比赛中取得佳绩。
南少林拳:天地会与洪拳的传奇
南少林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据记载,明代武将郑若曾所著的《江南经略》中出现了“南拳”的记载。明末清初,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相继形成。很多广东武术的起源传说都与少林寺有渊源。天地会会众操练拳棒时总把少林寺挂在嘴边:“在何处学武术?在少林。”
洪拳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首,影响最大。如今香港武侠片中的功夫,很大一部分属于洪拳。有关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影视作品多不胜数。虽然洪熙官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不过电影中的“铁桥三”梁坤真有其人,他被称为“广东十虎”之一。据传他臂力惊人、桥马稳劲,展开双臂能同时挂住六个大汉,还能走上百步面不改色。据说梁坤在扎马步时,两肩、两腿之上都要放上装满水的茶杯,胯下点上一炷香,还要在胳膊上一个接一个套上钢环,这种练习方法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表现。梁坤的大徒弟叫林福,林福收徒黄飞鸿,黄飞鸿有个徒弟叫林世荣,林世荣又收徒刘湛,刘湛的两个儿子刘家良、刘家荣及养子刘家辉都是香港著名的功夫演员和武术指导,所以,洪拳占据香港功夫片的半壁江山也就不奇怪了,黄飞鸿系列电影更让这位洪拳的代表人物成了人尽皆知的民族英雄。
技艺特点:南拳北棍的差异
泉港拳术以棍法为主,讲究实用性和攻守兼备。施厝扁担术的“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等套路,以及罗家棍法的沉稳紧凑,都体现了南派棍术的独特魅力。
南少林拳则以拳法为主,注重攻防一体和实战性。以“闯少林”拳为例,这套拳法共有三十七势,每个招式都蕴含着独特的攻防理念和实战技巧。从“善恶分明把手扬”的开篇,到“怀心腿”、“二郎担山”等招式的巧妙运用,直至“七星收手”收势,整个拳路展现了南派少林拳法的独特魅力。
传承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泉港拳术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施厝扁担术于2022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泉州市民俗踩街活动中亮相。罗家棍法也在朱木春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培养了大量学员,为青少年提供了专业的武术教育。
南少林拳的传承同样源远流长。从明清时期的武状元到民国时期的“五虎下江南”,再到现代的非遗武术保护成果交流大会,南少林拳在历代武术家的努力下,不断发扬光大。2024年6月,南少林非遗武术保护成果交流大会在莆田南少林寺传承馆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南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泉州武魂的双璧
泉港拳术和南少林拳都是泉州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特色,难以简单比较高低。泉港拳术以棍法见长,注重实用性;南少林拳则以拳法为主,强调攻防一体。两者都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尚武精神的价值观。在当代,它们都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