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误诊率高达55%,45岁以上人群需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率高达55%,45岁以上人群需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因其症状多样且隐匿,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这种误诊不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专家提醒,45岁以上人群在常规体检中应注意球蛋白是否异常升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此外,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至关重要。通过提高公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我们可以帮助更多患者获得及时和正确的治疗,远离“隐形杀手”的威胁。
误诊率高达55%,延误治疗后果严重
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率高达55%,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遗憾。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屈晓燕教授指出,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在骨髓内增殖失控导致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
这种疾病之所以容易误诊,主要是因为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酸痛、疲劳、虚弱、头晕、便秘、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威胁。多发性骨髓瘤临床上常见的四个症状包括血钙增高(C)、肾功能损害(R)、贫血(A)、骨病(B),此外,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感染,甚至还有一些神经系统的损害。虽然是血液系统肿瘤,但是该疾病的临床表现累及全身,并且涉及到多个脏器,所以很多患者初次就诊科室并不是在血液科,而是肾脏科、骨科或其他科室,因此多发性骨髓瘤的误诊率高达55%,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延迟诊断,导致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45岁以上人群需警惕,定期体检是关键
多发性骨髓瘤的高发人群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应该特别注意定期体检,尤其是关注血液指标的变化。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范磊教授表示,尽管多发性骨髓瘤尚不能根治,但得益于创新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发展,患者的生存期已从二十年前的两年左右提高到现在的八到十年。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状态,即通过规范化治疗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
在体检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球蛋白指标。球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常会出现球蛋白异常升高的情况。因此,45岁以上人群在常规体检中应注意球蛋白是否异常升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多学科协作,提高诊断准确性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因此,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在妙佑医疗国际,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团队包括血液学家、肿瘤科医生、骨髓移植专家、放射肿瘤科医生、病理学家、放射科医生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能够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评估和治疗。例如,心脏科医生可以评估治疗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神经科医生可以关注神经系统症状的管理,而泌尿科医生则可以监测肾功能的变化。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公众认知,远离“隐形杀手”
多发性骨髓瘤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提高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识至关重要。专家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关注血液指标的变化。如果出现持续的腰背疼痛、疲劳、贫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此外,公众还需要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症状,如骨痛、骨折、感染、肾功能损害等。这些症状虽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但如果发生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虽然被称为“隐形杀手”,但通过提高公众认知、定期体检和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这个“杀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