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北鲲园:一座可居之墙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北鲲园:一座可居之墙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北鲲园,这座新晋网红打卡地,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北鲲园由阮昕工作室设计,于2023年12月竣工,占地面积达10000平方米,是“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的核心项目之一。
北鲲园地处上海市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北一门西侧的剑川路与沧源路交汇处,是一座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城市公共园林”。其建筑主体是一段东西走向的墙体,由五个片段组成,总长约300米。墙体将场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创造出多个视觉相连但各有特色的“庭园”。
南侧区域面向校园,设有三个露天剧场和四个小庭园。露天剧场可以成为毕业庆典后校内师生集体围坐的“大庭园”,而小庭园则适合日常聚会或个人独处。北侧区域面向城市,设有十四个花池和多个楔形庭园。花池中种植了高而密的景观草,营造出稀缺的“柔软”包裹感,适合城市居民休闲或独处。
北鲲园的设计理念源于对中国传统围墙文化的反思。围墙作为中国城市自古以来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元素之一,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拆”与“留”的困境。北鲲园以“庭园”作为母题,思考“墙”可以为城市提供什么——是一种形式的宣言,是一种人与场所的能动关系,亦或是一种“归隐的权利”。在这个设计中,建筑师希望创造一座可游、可坐的“墙园”,对时空体验的“相对性”给出一种建筑学的回应。
北鲲园的细节设计体现了建筑师对建筑时间“相对性”的反思。墙体采用“罗马砖”建造,营造出一种“遗迹”的质感。这种设计并非追求复古,而是衬托“精致”,如栏杆和铜牌。尽管中国建筑在过去的三千年中仅有“院落”一种母题,但在持续稳定的空间内却诞生了繁荣而永续的中华文化。“新”与“旧”既是对立的也是相对的。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并非来自其“脆薄”的物质性与风格,而源于对生活方式产生的支撑作用,即是将“院落”发展成为空间多变并富有生活情趣的“庭园”。当身处城市“庭园”并立于墙前时,“精致”的铜牌在“粗粝”的墙体衬托下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人的感官,使之如同传统建筑的匾额般,以文本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记录并呈现了上海交大的辉煌校史。这亦是从城市“庭园”对校园进行一种抽象的“透视”:阅读大学的文化与内涵。
北鲲园的名字取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以寓言的方式诠释了“相对性”,而建筑师则在设计中探讨了墙所蕴含的悖论。“无用”与“有用”既是对立的也是相对的。建筑师看似“无用”地再造了一堵“遗迹”般的围墙,实则“有用”地用一座“墙园”介入到校园与城市之间的活动中,从而营造了校园的“相对开放性”:既让校园面向城市呈现了一种特殊的开放姿态,又保持了校园应有的独立性和领域感。
北鲲园不仅是一个拍照圣地,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设计巧思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以独特的“墙园”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完美融合。如果你正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附近,不妨来一次校园漫步,感受这座“公园”大学的魅力。除了北鲲园,你还可以参观思源门、思源湖和交大植物园等其他校园景点,领略上海交通大学的百年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