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童年的“棍棒教育”,成就了陶昕然的安陵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18: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童年的“棍棒教育”,成就了陶昕然的安陵容

近日,演员陶昕然携母亲登上芒果TV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不仅展示了她们母女间的真实关系,还透露了许多关于安陵容角色背后的辛酸故事。陶昕然在节目中表示,正是由于自己严苛的童年经历,才能深刻理解和诠释安陵容这个复杂的悲剧角色。

01

从冲突到和解:陶昕然的母女关系

《是女儿是妈妈》是一档聚焦原生母女代际情感的纪实探索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了四组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相处模式不同的母女,开启一场同游旅居,在真实松弛的家庭相处中展开代际情感交流,达成与对方及自己的理解与认同,探索新时代家庭相处方式,洞见两代女性的差异与魅力。

陶昕然与母亲陶跃娣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式母女”。母亲陶跃娣退休前是一名认真负责的人民教师,而陶昕然则走上了一条迥异于教师的职业之路——演员。如今,陶昕然既是女儿,也是妈妈,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何陶。

大到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小到驾驶车辆时的快慢节奏,都能成为陶昕然与陶跃娣产生矛盾的燃点。“冲突”在二人之间,从来都不是点心,而是主菜。成长在“棍棒教育”下的陶昕然,拼尽全力希望何陶的成长能够不再有那么多的痛点体验,但原生家庭的烙印很难被轻易抹去。

02

童年经历与角色塑造

在节目中,当被问及“小时候挨过揍吗”时,气氛突然凝固。陶跃娣看着女儿,陶昕然望向母亲,她努力让自己笑,但一笑就哭。陶昕然试图用食指堵住眼角,但泪水却被往事勾住汩汩流出。“挺多的。”陶昕然说。

陶跃娣曾是“棍棒教育”的拥趸者,奉行“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女儿考了98分,她会惩罚并质问:“那两分怎么丢的?”女儿考了全班第四名,她也生气:“为什么会跌破前三?”

在严厉的高压教育模式下,陶昕然的叛逆期明显又漫长。2000年,15岁的她执意报考湖南省艺术学校民族舞专业,这显然与陶跃娣的计划背道而驰。母女俩产生巨大分歧,面对倔强的女儿,陶跃娣不得不做出暂时让步。

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陶昕然敏感、自卑的性格,使她能够深刻理解并诠释安陵容这个复杂的悲剧角色。综艺《是女儿是妈妈》的评论里,很多人都与陶昕然狠狠共情,最高点赞的一条评论是:“突然理解她为什么能把安陵容的卑微和谨小慎微演得那么好了。”

03

母女关系的转变与成长

2016年,陶昕然怀孕了。她突然意识到陶跃娣的不易,她在微博发文:“曾经把最坏的脾气给了妈妈,直至今日我成为了准妈妈才深切知道妈妈要付出多少才能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妈妈辛苦了,以后我保护你!”

这之后,她开始在母女关系里不断撤退和妥协,希望能让妈妈明白,自己不是那个最优秀的孩子,其实特别的普通。“在我的工作圈子里,我不是最漂亮的,不是身材最好的,不是自身条件最好的,但因为我的业务能力,一定有我的一席之地,人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可以做独特的我自己。”

有了何陶后,陶昕然用她从小渴望的方式来教育女儿,就像把自己重新养了一遍。她会非常尊重何陶,希望女儿做自己。最近的入学考试里,何陶考得很糟糕,那一刻陶昕然愤怒了,但之后她迅速反思:“你的渴望是什么?”“她一定不可以是我生命的延续,虽然我们一生都走不出我们的母亲,但是我还是希望她成为她自己。开心就好了。”

04

现实与艺术的交融

陶昕然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角色塑造中,创造出更加真实、立体的安陵容形象。她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塑造安陵容这个角色时,特意强调了角色的自卑感和敏感性,这些特质与她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是女儿是妈妈》这档节目,陶昕然不仅揭示了安陵容角色背后的故事,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演员如何将个人经历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正如她在节目中所说:“我想要做的事情都会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就乐观地把它忘掉,所以我没有遗憾。”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疑为她的表演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