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宝工艺图鉴:从玉雕到金银错的七种绝技
中国珠宝工艺图鉴:从玉雕到金银错的七种绝技
中国传统珠宝制作工艺凝聚了数千年手工艺匠人的智慧,每一种工艺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从7000余年历史的玉雕工艺,到明清时期盛行的景泰蓝和花丝镶嵌,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不仅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手艺,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最宏伟的金银器艺术——烧蓝
烧蓝工艺,也称为“银蓝”或“银珐琅”,兴盛于清代。它是将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
在我国北方地区,花丝与烧蓝工艺常被用于制作各类首饰和立体银摆件。在银器上涂敷五光十色的釉彩,为古老的首饰注入新的活力。
当代烧蓝工艺艺人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掐丝、点瓷白、画珐琅等技法融会贯通,创作出一批别具特色的艺术品。
烧蓝工艺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在工艺上与景泰蓝有很大不同。它首先需要在银质胎面上通过磨压、勾与抬、镂空和焊接掐制银花丝等技术制成图案,然后在图案中点蓝、烧蓝,最后形成颜色艳丽的透明银蓝。北海的九龙壁、天坛祈年殿等建筑中的彩色图案,就是烧蓝工艺的杰作。
最复杂的综合艺术——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传统工艺,因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而得名。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
其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景泰蓝是我国最传统的出口工艺品之一。
林徽因设计夔龙纹对罐
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是专供皇宫贵族享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现在景泰蓝艺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坚持全手工制作的特点,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
历史最悠长的雕刻工艺——玉雕
中国玉雕工艺有着长达7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它发源于中国本土,成熟、昌盛于封建社会,成就了无数盛载美誉的玉雕精品。这些玉雕大作不仅为历代帝王、权贵和鉴赏家们使用玩赏,还被礼学家们诠释美化,成为具备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财富等内涵的特殊艺术品。
玉雕工艺是一门相对复杂的手工技艺,每一件作品的美感、情趣、风格,不仅通过玉雕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还通过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现出来。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玉雕技艺逐渐繁荣成熟,尤其是现代工业技术为雕琢所用之后,更是使玉雕技艺大革新,一日千里。
最华丽的宫廷艺术——花丝镶嵌
花丝工艺又称为细金工艺,最早始于商代,西汉后期金银制的小头饰开始盛行。在明清时期,花丝工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是皇家御用之物,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传统工艺之一,现已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再通过推垒、掐丝、编织等工艺进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银方片上,制成底托,将珍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宝,按照工匠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银首饰上;也可以独立造型,修饰出一个创意构图中的细节。
花丝工艺发展到今天,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前景不甚乐观。而中国著名的翡翠品牌“昭仪翠屋”正在实施的针对花丝镶嵌的拯救和保护行动,又让我们的一项传统工艺得以传承而发扬光大。
最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錾刻
錾刻这门传统工艺的历史比花丝工艺更为悠久,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金银器上錾刻纹饰的制作手法以錾刻、镂雕为主。錾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作品增加不少亮点。
不同的錾刻技法使古今金银器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多彩,常见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寿星、麒麟、龙凤、飞鸟、山水等中国传统的造型。
由于錾刻工艺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并且技术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工艺师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不但需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同时还要掌握钳工、钣金、铸造、焊接等专业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历史上的錾刻工艺多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发展至今现在能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发罕有。
最有“活力”的手工艺——点翠
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
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非常难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鸟羽毛稀有罕见,再加上环保等时代需求导致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现代所见的点翠工艺饰品绝大多数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精品,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变化,富丽堂皇又不失生动活泼。
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鸟毛已经绝市。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精细的金银刻缕工艺 金银错
青铜金银错 孔雀杖首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于青铜器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以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
战国 变形兽纹错金银青铜扁壶
金银错工艺是铜文化与铁文化结合的产物,因为没有坚硬的铁器是没法在铜器上精细地刻镂,伴随着青铜器辉煌时代的逝去,金银错工艺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战国兽琵琶形银错几何云纹带钩
但是,当这些昔日的金银错工艺品重见天日时,整个世界都为这一精美的艺术所倾倒。如今,金银错工艺经过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不断努力,最终将这失传千年的工艺全面恢复。
和田玉金银错壶
金银错狩猎文镜
有诗词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华丽的气度来自于眼界和智慧。但在人心沉浮的年代,手与心的连接、触觉,往往才让我们在纷乱的思绪中获得沉静的感觉。而那些承载文化的、有历史有故事的物品,也让我们在金钱这个衡量价值标准中,感受到我们自己的独特和根脉。这也是为什么手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因由,这些穿越时间的物品,有着千年的理由,它们是时间精挑细选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