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动脉硬化,这些早期信号要注意!
眼底动脉硬化,这些早期信号要注意!
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早期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眼痛、眼底出血、视野缺损和视网膜水肿等。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眼部血管受损,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如眼底照相和荧光造影,以便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早期症状要警惕
眼底动脉硬化的早期症状可能比较隐匿,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
视力模糊:由于血脂水平过高,血脂会逐渐沉积于眼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堵塞,从而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当眼底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时,就会出现水肿、渗出等病理变化,进一步导致视力模糊。可能伴随眼前黑点、闪光感等情况,长时间未缓解可能会导致持续性的视力下降。
眼痛:眼底动脉硬化可能导致眼部供血不足,引起眼痛。这种疼痛可能呈阵发性,尤其是在用眼过度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眼底出血:高脂血症易诱发微血管病变,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眼底出血。表现为眼前黑影飘动或视力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视野缺损:高血脂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容易形成微栓子,随血流移动并堵塞小血管,此时若堵塞了视神经纤维束,则会出现视野缺损的症状。视野缺损是指部分或全部视野缺失,可能是由多种眼科疾病引起的,如青光眼、白内障等。
视网膜水肿:眼底动脉硬化可能导致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视网膜水肿。这种水肿可能影响视力,导致视物变形或模糊。
发现后怎么办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常用的眼底检查方法包括:
眼底照相:可以观察到视网膜、视盘、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以及视网膜上有无出血、渗出、血管瘤、视网膜变性区、视网膜裂孔、新生血管、萎缩斑、色素紊乱等。
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查(欧堡):成像通过红绿两种激光完成,绿激光(532nm)波长较短扫描到视网膜层,红激光(633nm)波长较长,扫描到脉络膜层,可以看到血管裂变,如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渗血,裂孔,脱离等。
OCT影像检查:可以检查黄斑病变,如水肿、前膜、裂孔,脱离,出血、CNV等;视盘病变,如萎缩,玻璃膜疣等;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血管性病变以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及动态监测等。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降压、降脂、降糖等)、生活方式调整等。
如何预防和控制
预防和控制眼底动脉硬化,关键在于管理好基础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是眼底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应积极治疗和控制。
健康饮食:
-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 适量摄入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类
- 常吃一些有助于血管健康的食物,如青椒、香蕉、葛根粉等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应尽量避免。
定期检查: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者,50岁以上老年人等),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
眼底动脉硬化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及时发现和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了解其早期症状,重视眼底检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视力和眼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