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重返上海17年,这些本土野生动物就在你身边
獐重返上海17年,这些本土野生动物就在你身边
近日,上海华夏公园的"獐"爆火网络,不少网友称之为"小鹿公园"。你知道吗?獐其实是上海的"土著居民"哦!
獐,又称牙獐、土麝、香獐、河麂,是一种偶蹄目鹿科獐属哺乳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是上海"土著居民"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为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20世纪初该物种在上海地区一度绝迹。
为了让獐重新"回家",上海于2006年开始进行獐的重引入,开创了国内大型哺乳动物重引入城市绿地的先例。目前在上海,除了华夏公园之外,上海动物园、明珠湖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南汇东滩、松江叶榭等地也都可能见到獐的身影哦。
上海还有哪些"土著居民"呢?
除了獐,上海还有这些"土著居民"哦!一起来认识一下~
貉
整体棕色、耳朵小,吻部较长,眼圈周围黑色,像是带着面罩一样,四肢短小呈黑色,尾巴不会翘起来。分布在青浦、松江、闵行等部分地区。
黄鼬
哺乳纲、鼬科的小型食肉动物,俗名"黄鼠狼"。体形中等,身体细长。头细,颈较长。耳壳短而宽,稍突出于毛丛。尾毛不散开。四肢较短,肛门腺发达。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全市广泛分布。
赤腹松鼠
又称红腹松鼠,为啮齿类动物。善于在树枝上攀爬,偶尔也会下到地面活动,主要取食植物果实、嫩芽、花和昆虫等。
珠颈斑鸠
为上海市常见野生鸟类,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黑色领圈延伸至前段,其上满布白色斑点。主要取食各种植物种子和果实,常见于公园小区,多在居民阳台等处搭窝。
中华大蟾蜍
俗称癞蛤蟆,为上海市较为常见的两栖动物,头宽大于头长,吻圆而高,两侧耳后具有毒腺,多为褐色至黄色,后背布满大小不一的圆形瘰疣,主要取食蚊子、蝗虫、蝼蛄等各类昆虫,中华大蟾蜍为"三有"物种(全称《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不可以私自捕捉。
城市是我们与这些"小精灵"共同的栖息地,如果在野外偶遇了它们,应该怎么办呢?要做到"四不"原则:
不害怕:见到野生动物不要害怕,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大多性格温和,只有在受到威胁或惊吓时才可能表现出保护自己和幼崽的防御性行为。同时害怕和恐慌可能会使我们做出过激反应,从而引发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
不接触: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同时请也让宠物猫、狗和TA保持安全距离。
不投喂:野生动物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人类的食物并不适合它们。
不伤害:不伤害TA,不破坏其栖息环境。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志之一,请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
作为TA们的人类邻居,让我们一起爱护这些"土著"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