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致猪场效益下降,专家详解科学驱虫方案
寄生虫致猪场效益下降,专家详解科学驱虫方案
寄生虫是影响养猪场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寄生虫可使猪的日增重减少8%-15%,饲料利用率降低10%-2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猪只死亡。因此,科学有效的驱虫措施是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猪的寄生虫种类、驱虫误区以及正确的驱虫方法,帮助养猪场管理者制定合理的驱虫方案。
猪的寄生虫种类
寄生虫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两大类:
体内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鞭虫、结节线虫、肾线虫、肺丝虫、吸虫、球虫等。这些寄生虫对猪机体的危害较大,成虫与猪争夺营养成分,移行幼虫破坏猪的肠壁、肝脏和肺脏的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造成猪日增重减少,抗病力下降等。
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螨、虱、蜱、蚊、蝇等。其中以螨虫对猪的危害最大,除干扰猪的正常生活节律、降低饲料报酬和影响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猪的整齐度外,也是很多疾病的重要传播者,如猪的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猪的附红细胞体病等,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大部分体外寄生虫都是肉眼能看得见的,体内寄生虫肉眼常见的一般为蛔虫成虫,其他寄生虫需要剖解乃至借助特殊工具做仔细的观察才能辨认。
驱虫常见误区
认为只有见到虫体或皮肤病变才需要驱虫:当猪群排出虫体或由疥螨等引起皮肤病变时才进行驱虫,此时猪群已经感染非常严重,母猪繁殖性能和肥猪生长速度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轻中度寄生虫感染往往不易察觉,但会持续影响猪只健康和生产性能。
驱虫后不清理消毒:驱虫后若不及时清理粪便、消毒环境,排出的虫体虫卵可能被猪再次食入,造成二次感染。正确的做法是驱虫后应及时清理粪便,对畜舍地面、墙壁和饲槽等进行彻底消毒。
过分依赖可见效果:有些养殖者认为驱虫必须见到虫体排出,但许多寄生虫虫体很小,不易被肉眼发现;优质驱虫药可能会使虫体分解,不易观察到明显效果。应关注猪只整体健康状况而非仅凭肉眼判断。
选择合适的驱虫药
由于猪场寄生虫病多是混合感染,故应选择广谱、高效、安全的驱虫药物。
安全低毒:药物不能引起母猪流产、死胎,不影响公猪精液质量和精子活力。
驱虫谱广:对主要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和成虫均有效。
药效持久:如“通灭”(1%多拉菌素注射液),肌注一次,药效维持18天,同时具有安全、广谱、高效等特点。

驱虫注意事项
猪寄生虫严重危害养猪业,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科学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体内驱虫的同时,要同步做好环境管理,包括粪便处理、消灭寄生虫的传播及中间宿主,使猪舍水源等不被寄生卵、卵囊、幼虫等污染。这是因为虫卵或卵囊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的存活。而卫生条件好的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较轻。
各种猪群增免疫——提高猪群抗寄生虫感染能力;
环境器械要消毒——防止被污染的环境与器械传染虫卵或幼虫;
饲料饮水防污染——防止饲料发霉、生虫以及被鼠/鸟/虫粪污染;
带虫动物不接触——防止猫狗鸟鼠虫进入猪舍。
此外,还应强化饲养管理,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新引入的猪应当隔离观察30天后再混群。
(资料来源:猪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