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尖”习俗,古人的午间“外卖”
“打尖”习俗,古人的午间“外卖”
“打尖”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常见于明清小说及影视作品中,多出现在客栈场景里。它通常指旅人在途中短暂休息并进食,类似于现代的快餐或简餐。在明清时期,古人出行时会在中午找地方用餐,这种行为被称为“打尖”。类似于今天的外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旅人们的用餐问题,还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服务业的发展。
“打尖”的起源与发展
“打尖”一词由“打”和“尖”两个字组成。“打”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表示进行或实施的意思;而“尖”则是指一天中最早和最晚的两个时间段,即清晨和傍晚。因此,“打尖”原意是指在一天的开始或结束时进食,也就是早餐和晚餐。
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人们出行大多依靠步行或骑马,而且往往是在天色微明时出发,以求在日落前到达目的地或找到合适的住宿地点。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饮食习惯。早晨出发前的一餐被称为“打早尖”,这是一天中的第一顿饭,相当于现代的早餐;而傍晚时分的一餐则被称为“打晚尖”,这是一天中的最后一顿饭,相当于现代的晚餐。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在这两个时间点用餐呢?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的交通条件所限。古代的道路多为泥土或石板路,不仅行走艰难,而且在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的天气里,旅行更是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力。因此,早晨出发前的一顿饱餐可以为一天的行程提供必要的能量;而傍晚时分的一顿饭则是为了补充一天中消耗的体力,为接下来的休息做准备。
“打尖”与古代外卖服务的对比
在中国,“外卖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外卖功能与今日别无二致,或解渴饿,或作消遣。从古到今,外卖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外卖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点外卖也不是今人专属。古代不仅有业务能力超强的外卖员,还有专业的送餐装备。“馔食与茶饮,烟火岁月长”,在享受生活上,古人毫不逊色。
唐宋之前,古代就已经有了外卖的雏形。但是,不同朝代点外卖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汉书·王莽传》记载“……莽闻城中饥馑,以问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粱饭、肉羹,持入示莽曰:‘居民食咸如此。’莽信之。”意思是说,王莽在位期间,听说城里闹饥荒,为了解实情便派身边的王业出去打探详情。王业带回一份碎肉粥,表示百姓都在享用这样的饭食,并无饥荒事件,王莽因此相信了王业所说的话。这段历史,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外带打包”的用餐方式。
唐朝时期,为了皇家体面,政府明令禁止朝廷官员在集市抛头露面、吃喝玩乐。唐代张鷟所写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叫张衡的准三品内史,他买了蒸饼后,就坐在路边台阶上大快朵颐,不料被御史看到。御史认为他这么做有失官威,不成体统,便把此事上报给了武则天,借此弹劾张衡。武则天听闻大怒,不仅将张衡革职,还宣布他的后代都不可官至三品以上。
这样的禁令,使得唐朝外卖服务迅速发展起来。不过,当时的外卖主要服务的是官员和富商,他们会在酒楼预订酒席,酒楼再派人将餐品送往府中。《唐国史补》记载,京兆尹吴凑要宴请宾客百余名,家中没做任何准备,但依旧在约定时间准时开宴,就是因为点了专属外卖。点这种外卖,酒楼只按菜品价格收钱,至于送外卖的店小二能拿到多少赏钱,全看主人心情。
到了宋朝,普通人终于点得起外卖了。那时候给百姓提供外卖服务的,主要是类似于现代快餐店的“脚店”。宋朝打破了唐朝坊市制度,废除宵禁,“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开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宵禁的废除让宋朝外卖不仅可以在白天送,也能在夜晚送餐。比如,客人在酒肆、瓦舍等娱乐场所玩得疲累,想要享用美食,就可前去酒楼订餐。酒楼内有专人登记,客人只需要在规定时间等餐上门,非常便捷。
宋朝外卖行业相比以往的朝代都更显发达,除了可以预约餐食和送上门服务,商家为了进行自身宣传,还拓展了挂有自家招牌的轿子送餐服务,甚至还有“撑船买卖羹汤、时果、酒水、菜蔬、鸡鸭、海螺……及点茶,供茶果”这样的湖船外卖。
“打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那么,古人没有手机,都是怎么点外卖呢?古代也没有保温箱,餐品送到时凉了又该怎么办?
以宋朝为例,在宋朝点外卖被称为“索唤”,送餐的外卖小哥叫做“闲汉”。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民宅住院错落,酒肆茶馆林立。其中描绘了两个身形轻快、身着围裙的闲汉,这两个闲汉一人左手托俩食盘,右手拿筷;另一人头顶食盒,穿梭市井,为人送餐。
当时的闲汉分两类:一是店小二兼职送餐;二是专职的闲汉。饭点时分,闲汉就开始走街串巷,吆喝招揽生意,有人下单,闲汉就会依次记下菜品与配送地址,之后按照顺序送达。闲汉需要熟悉周边地形,送餐也要又快又稳,因此常由本地的青壮年担任。专职的闲汉会在饭店领取每月酬劳,但薪资却比店小二低一些,不到一贯钱,折合成现代货币来看,他们每月只有约300元的收入,没有多劳多得一说。因为赚钱不易,闲汉的流动性很大,还多是临时工。
这种临时工性质的闲汉不仅帮店家送外卖,也帮人取物和买货。他们的工作量不少,但是报酬却很低,在宋朝吃顿饭需要十几文钱,可闲汉送餐送货跑一趟,仅仅能拿到几文钱。
另一方面,宋朝的外卖餐品若是出现问题,商家也会受到处罚,所以配备专业的外卖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
古代没有保温箱,外卖所用的食盒和餐盘都是由商家特制,外卖专用的陶瓷餐盘称为“温盘”,中空的夹层可以注入热水保温;食盒一般由竹木、珐琅制成,讲究的商家还会用坚固的、不易磕碰的紫檀木制作食盒。
为了避免投诉,宋代酒家会优先接受周边住户的订单,保证派送时间在半个时辰左右,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保证食物送到客人手上时,味道依旧鲜美。
饮食不分贵贱
平民爱下单,皇帝也爱吃外卖
宋代笔记《梦粱录》有云:“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可见宋人对美食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宋朝食肆美食琳琅,风味十足,四时皆有。从主食面点到特色小吃,从羹汤荤食到奇巧甜点,种类与现代相比都不遑多让。南宋笔记《三径野录》记载:“吴中妇女骄情,皆不肯入庖厨,饥则隔窗索唤,市食盈笛,至不下楼。”可见宋代大城市下馆子和叫外卖蔚然成风。且由于宋朝的外卖能够给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这就让京城人家都不怎么开火做饭了。
宋代饮食与市民文化息息相关,市面上的美食面向多个群体,无论是平民还是皇帝本人都可以点外卖。
据《宋史》记载,国家安定下来之后,宋太祖赵匡胤想要宴请朝中百官,只是事发突然,时间紧迫,菜品量大,御膳房根本来不及准备,大臣也埋怨赵匡胤太过心血来潮。赵匡胤只好派人去市集上带回了外卖。此后,赵匡胤下诏书,规定以后朝廷在办宴会的时候,前几道菜都要派人去叫外卖,以示节俭和与民同乐。
南宋皇帝赵构和赵昚(shèn)父子二人也热衷外卖,这使得宫中御膳房受到冷遇。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赵眘向太上皇赵构请安,带给他的都是民间酒楼的外卖,赵构享用完不禁夸赞:“此皆京师旧人”,意思就是这些才是京城的老味道。
赵昚热爱外卖的程度不比父亲低。《癸辛杂识别集》记载,宋孝宗赵昚在隆兴年间观灯之后,只觉腹中空空,饥饿难耐,随手招呼了闲汉替他去买宵夜。闲汉给宋孝宗送来了“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食品。宋孝宗吃完后龙颜大悦,原本打赏闲汉只需要一贯钱,宋孝宗出手就是二贯钱。有一次,宋孝宗还因为贪吃而腹泻大病,吓坏了满朝文武,结果他康复后,依然我行我素,御膳房的太监们也拿他毫无办法。
到了明清时期,外卖业越发成熟,商家业务也不仅仅是送餐,还会提供整套
结语
“打尖”在古代主要是指旅行中的用餐行为,特别是指早晨和傍晚的两个时间段的餐食。这一词汇反映了古代人们在旅途中的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同时,“打尖住店”的说法也揭示了古代旅店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提供住宿的地方,也是社交和商业活动的中心。通过了解这些历史细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感受那个时代的旅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