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日县地震:224个安置点让4.75万群众温暖过冬
定日县地震:224个安置点让4.75万群众温暖过冬
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全力推进震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安置点建设:温暖的避风港
截至1月12日,震区共设置224个安置点,4.75万名受灾群众已完成初步安置。在海拔4400多米的长所乡森嘎村安置点,早上的气温已低至零下18摄氏度。尽管天气严寒,但安置点内却暖意融融。
在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古荣村,首批20户共107名受灾群众已从临时安置帐篷搬入活动板房。每间板房有18平方米,可容纳4到5人,设有折叠床、桌子、炉子等设施。板房自带防盗门和防盗塑钢窗,两窗相对、通风明亮,密封保温;内置多种型号的插座和照明灯,接通外部电力后即可入住。安置点内还设计了住宿洗漱、就医学习等功能区。
生活保障:让温暖触手可及
为了让群众住得暖,板房里配备了火炉和电暖器。全部通电后,房间内温度可达到20摄氏度。在安置点,受灾群众可以吃上热饭,喝上热茶,用上取暖设施,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在长所乡古荣村板房安置点,孩子们围坐在电视机前,兴奋地讨论着想看的电影。这是灾区第一个接通有线千兆宽带和IPTV网络电视、实现Wi-Fi覆盖的活动板房。网络的接入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医疗救助:守护群众健康
群众就医和心理疏导是灾区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海拔4400多米的安置点,一支由武警西藏总队医院的党员组成的专业医疗队,每天都会进行巡诊工作。医生们不仅及时发现和处理因地震受伤引发的问题,还向群众宣传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等知识。许多村里的安置点都有包村医生,可以及时诊治常见疾病。
国家卫健委选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急医疗分队,上海市、北京协和医院等近30名专家进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投入救治工作,并组织国家级专家开展高水平线上会诊。国家疾控局整建制调派国家传染病防控队赶赴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应急心理救援队在措昂村等数个村庄建立了服务点,通过足球、绘画、舞蹈等形式,为震区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在内的多项服务。
社会各界:汇聚爱心力量
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群众送去温暖和希望。江苏省无锡市紧急筹集18吨救援物资通过包机送抵日喀则。四川省援助的850吨抗震救灾物资搭载专列,顺利抵达日喀则西站,其中包括400套活动板房。
自治区体育局自筹的290件羽绒服(棉衣)、300箱米面油、400箱矿泉水、500袋牛粪,以及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协调的32吨糌粑、350吨燃料、2000条毛毯、600张折叠床等物资,已运往灾区。拉萨警备区出动制氧方舱1个及方舱配套设备器材10套、便携式制氧设备10套、运输车2台,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供氧。
西藏航通3架航通直升机执行了地震灾区空中勘察任务,肩负起全天候、无间断的灾区应急救援值班重任。自治区藏医院医疗救治队在安置点开展医疗救治和义诊工作,发放2.8万元藏药。日喀则市藏医院心理辅导专家联合市医院精神卫生领域专家对灾后受伤群众和陪护家属开展心理疏导。
山南市驰援的第三批物资启运,筹集各类救灾物资总计156车,总价值354.61万元。那曲市色尼区机关事务局目前已代收到各级各部门、个人捐款共计402060元。同时,各级各部门和个人还向灾区捐赠了帐篷、畜产品、燃料、炉子等物资。
未来展望:重建美好家园
目前,震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自治区将持续加强震情监测预警,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冬季保暖取暖工作,防止次生灾害,全力加快灾情核查和灾后重建。
灾区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正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他们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定日县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