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徒到发明家,从笨人到重臣:勤奋改变人生的真实案例
从学徒到发明家,从笨人到重臣:勤奋改变人生的真实案例
在成功学领域,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勤奋。它如同一把钥匙,能够开启个人潜能的大门,帮助普通人克服自身局限,实现人生目标。本文将通过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探讨勤奋的力量。
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从穷困小子到学徒,再到印刷工、商人,最后成为著名的发明家、文学家、实业家、政治家。其励志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出身不好。在只受过两年正统教育之后,他想方设法地去图书馆借书自学,拼命赚钱,打着油灯在漆黑的小房间里一页一页地翻阅知识。
他从不愿随波逐流,严以律己。在费城与伦敦的帮工生涯中,他的同事们都在下班后举着黑啤酒大口大口地放飞自我,而他依然选择待在办公室,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用于提高技术。
他也从未放弃过终身成长。在他晚年之时,早已是功名成就,世界各地都听闻过他的大名。可就在此时,他回顾生平种种,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将他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写下了具有文学性代表的《富兰克林自传》——从1771年执笔到1788年完成,前后用了17年的时间。
勤奋、克己就是富兰克林一生的写照。并在其自传里告诫世人:你的诚实与勤勉,应该成为你终生的伴侣。
一个人,尤其是普通人,可以不那么聪明,但绝不能懒。因为懒,是很容易,很舒服的,也很容易堕落的。
你一天葛优躺在家里玩手机、刷视频,不做事,不学习,不运动,不思考,不与人交流,可能感觉很爽,看不出什么弊端。
但你若是像这样坚持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是几天看看,就会发现整个人,身体与灵魂都如同幽灵一样,空荡荡的,六神无主,面目可憎。
最可怕的是,你已习惯了幽灵的样子,不知道该怎样摆脱,也不想、不打算去摆脱。
久而久之,你身上出现了各种坏毛病,变得愈加浮躁,爱抱怨,没有斗志,只想躺平,内心也越来越脆弱,一点小事都足以击垮你。
这种人是可悲的,不要成为这种人。
同时,短期勤奋,假装勤奋,也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人所学的所有东西,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塑造你自己而学。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一切将是徒劳无功。
短期的勤奋,人人能做到,但罗马非一日建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注定会失败;假装的勤奋,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而且日久见人心,你的伪装不可能永远瞒天过海。
都知道勤则百弊皆除,该如何正确地坚持勤奋人生,我觉得可以在曾国藩身上找到答案。
“吾生平短于才。”这是曾国藩晚年对自己的评价。他从小就清楚自己才短,不比别人家的孩子聪明。
和他同时代的左宗棠,在14岁就考上了秀才,他的学生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而他本人,却连着考了7次,才最终在24岁那年考上秀才。
除此以外,他的身体还很糟糕,32岁就开始害眼病,看东西模模糊糊,最后因为劳累过度,有一只眼睛几乎是失明的,走路时需要人搀扶。
但正正是这么一个资质不高、自称愚笨的人,秉着“结硬塞,打呆仗”的笨拙战法,救国家于危难之时,立下了千古大业,成为一代晚清重臣。
能获得如此成绩,只因他相信勤能补拙,并持之以恒。而他人生当中坚持的“勤”,可分为五种。
第一,身体要勤。有事没事要多走动,多去实地考察。不论你是销售员,还是卖家,只有你真正了解这款产品,试过、用过,你才知道它的优缺点,适合什么样的客户,不适合什么样的客户。
第二,眼睛要勤。“遇一人,必详观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与他人刚认识的时候,不要急于对其评价,先认真观察;看文章,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多思考。尤其是生活在这个快时代,很多人看到一篇长文、一段视频,没有看完,转手就转发了。这样其实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你自己的不尊重。
第三,要手勤。对待容易丢失之物,要养成随手收拾的习惯,保持整齐、清洁;对待容易忘记之事,要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以不至于过后就忘。
第四,要口勤。人与人之间,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就永远不会产生感情。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也不要吝啬你的一言一行。
第五,要心勤。复利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你坚持写日记一个月,与坚持写日记一年的效果截然不同,而你坚持写一年,与坚持写10年、20年、50年的效果更是一天一地一世界。据保守估计,曾国藩这一辈子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书、日记、著作等等在内,约达2000万字,而且还是用毛笔写的。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像富兰克林和曾国藩一样,出身普通,资质不高,甚至有的天资还比其聪明。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他们所能坚持的,你绝对也可以。
你的勤奋,能治百病。加油。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