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印发智慧农业五年计划,目标2028年生产信息化率达32%
农业农村部印发智慧农业五年计划,目标2028年生产信息化率达32%
智慧农业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从智能灌溉系统到无人农场,再到精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保障粮食稳产提质的重要力量。
智慧农业的技术应用
智慧农业的核心在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例如,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大数据分析则能够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智能农机装备,如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机播种施肥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重庆,伏羲农场智能农机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是西南地区首个丘陵地貌智能农机创新平台,集丘陵地貌智能农机创新平台、数字农田伏羲系统、农业大数据平台控制中心及联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农业数据,农场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制定出更科学的种植方案和管理策略。
政策支持与规划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计划提出,到2028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
具体措施包括打造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共建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智慧农业基础模型等。这些举措旨在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池和数据采集、汇聚治理、分析决策等系统,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国际经验借鉴
全球范围内,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德国、以色列、美国等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通过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和智能农机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例如,知名农机制造商凯斯纽荷兰推出的一款新型联合收割机,搭载数字自动化控制系统,动力达775马力,每秒卸粮210公斤,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能耗水平。
以色列则通过土地上的传感器采集数据,实现浇水时间和浇水量的自动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以色列还拥有综合生物防治技术、高产种繁技术、精准农业信息技术等多项领先技术。
实际成效与案例
智慧农业的实际应用效果显著。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可以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避免资源浪费。无人机巡检技术则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使用。
在重庆,“农品慧”平台解决方案利用移动互联网、图像识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型等技术,为农产品流通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上线以来,为农户节省办税时间约12万小时、节约办税成本约100万元,减免税费约1.2亿元。截至2024年3月31日,平台交易规模突破29.21亿元,注册农户19773户,帮助农企农户融资7356.9万元。
智慧农业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正迈向世界一流行列,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智慧农业必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