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十年,南水北调让北京从“极度缺水”到“五水联调”
通水十年,南水北调让北京从“极度缺水”到“五水联调”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十周年。十年间,超过106亿立方米的长江水从丹江口水库奔流而下,经过12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北京。这一宏伟工程不仅缓解了北京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带来了饮用水质的显著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从“极度缺水”到“五水联调”:北京饮用水源的革命性转变
北京,这座拥有超过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曾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在南水到来之前,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仅1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上年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为了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北京不得不大量使用地表水并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为北京的水资源困境带来了转机。如今,南水已成为北京城区供水的主力水源,占城区供水量的70%以上。据统计,已有超过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来自丹江口水库的优质长江水。
南水的到来,不仅增加了北京的可用水源,还优化了水资源的配置格局。北京在此前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和再生水四种水源可供调配的基础上,增加了南水,水资源的格局由四水联调变为了五水联调。这一变化,为北京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保障。
水质改善:从“硬水”到“软水”的转变
南水北调带来的最直观变化,莫过于饮用水质的显著提升。丹江口水库的水源,水质优良,硬度较低,与北京本地水源相比,口感明显改善。
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介绍,南水进京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升降至120-130毫克/升。这一变化,不仅让北京市民喝上了更加甘甜的饮用水,还减少了水垢的产生,延长了用水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南水的水质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设有12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可24小时不间断地对水质进行自动监测,并将数据通过卫星同步传送到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这些监测设备会对水中的浊度、悬浮物等23项指标进行不间断监测,确保每一滴进入北京的南水都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
自来水厂的工艺升级:应对南水的“小挑战”
尽管南水水质优良,但其季节性藻类问题仍给北京的自来水厂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各大水厂纷纷升级处理工艺,引入先进的监测和处理技术。
在北京供水量最大的第九水厂,一套创新的藻类AI监测系统正在发挥作用。这套系统能够像人脸识别一样对藻类进行“藻脸识别”,将检测时间从过去的48小时缩短至20分钟,为供水安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回收处理好每一滴南水的前提下,这里的出厂水质依然能够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全部97项指标。而从北京全市的角度来看,南水的到来让北京的水资源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生态复苏:地下水位回升,五大河流重现生机
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饮用水质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北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苏。
南水的到来,让北京长期超采的地下水终于有了“喘口气”的机会。据统计,近十年,北京市大力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关停了1300多个自备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已连续九年实现回升,地下水埋深从2015年的25.75米回升到如今的12.61米,地下水储量比2015年增加了70亿立方米。北京有81口泉眼实现复涌。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9年以来,北京的五大河流——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在时隔26年之后,全部实现“流动的河”,并连续四年贯通入海。这一生态奇迹,正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深远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不仅改变了北京的饮用水格局,更为这座千年古都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工程的持续运行,相信南水北调还将为北京带来更多惊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