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高发,感冒后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分泌性中耳炎高发,感冒后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最近,因耳朵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比例有所增加。许多患者主诉“耳朵感觉闷堵,像隔了一层东西”、“打哈欠时耳朵有响声”、“听力不如以前清晰”等症状。经询问病史发现,这些症状大多是在感冒后出现的。
经检查,发现大多数患者都患有“分泌性中耳炎”。那么,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警惕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该如何处理?感冒与分泌性中耳炎之间有何关联?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是一种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两种类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是因为急性期未能得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换而来,当病程超过8周时即成为慢性。
该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导致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但感冒过后,成人患者的就诊比例也较原先有所升高。
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咽鼓管功能不良: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通道,具有调节中耳气压、保持其与外界气压平衡、清洁和防御、防声等功能。传统观念认为,咽鼓管口的机械性堵塞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病因。
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免疫反应:研究显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可能与I型变态反应及III型变态反应有关。
除了以上三大学说外,还有神经性炎症机制学说、胃-食管反流学说等其他理论。
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感冒史。感冒后可能出现耳痛、听力下降,伴有自听增强的症状。所谓自听增强,即听别人说话时听不清楚,但自己说话时却觉得声音很大。有些患者会感到听力呈波动性下降,这是因为当头部位置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中耳内的积液会离开蜗窗,使听力暂时得到改善。因此,患者可能会觉得有时听力较好,有时听力较差。幼儿可能表现为言语发育迟缓;学龄前儿童可能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学龄儿童则可能表现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观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
耳痛:急性起病时可有耳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小儿常在夜间发作,伴有明显哭闹。成人较儿童相对较轻,或无明显耳痛。慢性患者则耳痛不明显。
耳内闭塞感: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人患者的常见主诉之一,按压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耳鸣:耳鸣一般不严重,多为间歇性,如“劈啪”声,或低音调“轰轰”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但如果液体过于黏稠或已完全充满鼓室,则可能不会有此症状。
常规检查
电耳镜或硬性耳内镜:可观察鼓膜情况。急性期时,鼓膜可能充血。中耳积液时,鼓膜呈淡黄或琥珀色。慢性患者鼓膜可能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可见扩张的微血管。如果液体不粘稠且未完全充满中耳,可通过鼓膜看到液气平面;有时可见气泡影。
听力学检查:
- 声导抗:声导抗图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负压型(C型)提示鼓室负压和咽鼓管功能不良,其中部分可能有积液。如果患者的听力由B型变为As型,则表明病情有所好转。
- 纯音听阈: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不一,严重者可达40dB,轻者为15~20dB,甚至可能没有明显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程度可能随积液量的增减而波动,通常以低频为主。
正常听力图
听力低频下降图
治疗
观察等待: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自愈率。国外较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75%—90%的患儿在3个月内可痊愈,且婴儿和幼儿的自愈率更高。
药物治疗:
- 抗生素:急性期可使用抗生素进行短期治疗。
- 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以减少积液渗出和吸收。
- 保持鼻腔和咽鼓管通畅:可使用减充血剂,如呋麻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等。
- 黏液稀化剂、促排剂:可稀化黏液,有利于分泌物经咽鼓管排出。
- 手术治疗:适用于单侧或双侧SOM病程超过3个月,鼓室图呈B型或C型,并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
患耳听力损失≥25dB HL、有气骨导差,或影响言语交流与学习;
鼓膜明显内陷、粘连和(或)积液;
6个月内发作≥3次,或1年内发作≥4次。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鼓膜穿刺术:通过鼓膜穿刺抽出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
鼓膜切开术:当液体较为黏稠,鼓膜穿刺无法完全清除积液,或经反复穿刺后积液迅速再生、聚积时,应进行鼓膜切开术。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预后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预后通常良好。少数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会遗留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或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等并发症。
如果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耳痛及耳鸣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