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小虫,一部文化史:王宏超新书解读
三种小虫,一部文化史:王宏超新书解读
王宏超教授的《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微观文化史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研究三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昆虫,揭示了它们在文化史、艺术史和社会史中的丰富意涵。本文将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和评论。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王宏超著,中华书局,2023年8月版,262页,59.00元
从微观视角看人类文化史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是王宏超教授继《古人的生活世界》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了三种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昆虫——虱子、蚊子和萤火虫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昆虫不仅在生物学上与人类共生,更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丰富的痕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微虫虽微,但也是大自然所创生,于此亦可见造化之神奇。”(第3页)
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读《人间小虫》,自然会想起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创作的煌煌十卷的《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1879-1907)。作者通过详细、深刻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了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同时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在一起,用人性去看待昆虫,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1923年周作人第一次向国人介绍法布尔这本著作,书名就译作《昆虫记》。虽然原书名直译应为“昆虫学回忆录”,副标题是“昆虫的本能与习性的研究”,但是《昆虫记》这个书名似乎更能传达出这本科学巨著同时包涵有文学性。雨果曾经把《昆虫记》称作“昆虫的史诗”,那么在我看来,宏超的这本《人间小虫》不妨看作是“昆虫的谈艺录和图像志”。
图像史料的独特价值
在《人间小虫》中,图像史料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作者使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刊物插图和历史照片,这些图像并非仅仅是文字的补充,而是具有独立的史料价值。例如,在介绍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的《显微图谱》时,书中展示了胡克绘制的跳蚤图像,这张图像不仅展示了跳蚤的细节,还引发了关于神学的争论。又如,书中收录的苏联时代宣传画,反映了虱子在政治宣传中的象征意义。
社会学与政治学的深刻思考
在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中,作者展现了深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思考。例如,在讨论蚂蚁时,作者引用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社会主义者奥古斯特·福勒尔的观点,探讨了蚂蚁社会的互助精神和劳动伦理。在讨论虱子时,作者引用了阮籍《大人先生传》中的名言,将虱子比喻为沉溺于世俗生活的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局限性。
文学修辞中的虫子意象
在文学修辞中,虫子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类的某些特征或社会现象。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象征着现代人的异化和孤独。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中将人的手指比作蠕虫,蟑螂般的唇髭含着笑意,这种强烈的修辞性描写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人类与虫子的永恒关系
在书的最后,作者引用了“华佗无奈小虫何”这句诗,提醒我们虫子与人类的斗争从未停止。同时,作者也指出,虫子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形象常常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处境和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在世间,营营苟苟,纷纷扰扰,又何尝不类乎虱蚤,就如《论衡》所言:‘人在天地之间,犹虮虱之着人身也。’这是何其洞彻的领悟之言!”
结语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是一部兼具知识性、文艺性和社会性思考的著作。它不仅展示了昆虫在人类文化史中的丰富意涵,也启发我们思考人类自身的处境和未来。这本书适合所有对文化史、艺术史和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同时也适合那些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人类文明有深刻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