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节水灌溉技术再创佳绩
新疆棉花节水灌溉技术再创佳绩
近年来,新疆棉花产业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智慧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幅节约了水资源,还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智慧栽培技术引领节水新革命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新疆沙湾市推广优质棉花新品种华棉702与智慧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传感器收集光、温、水、土壤pH值等数据,实现棉花水肥精准管控。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亚兵研究员表示,这些数据可以非常好地用来指导棉花种植栽培过程。
智慧栽培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10~1/3,使用成本也低于国内同类产品。据统计,与传统农业相比,该项智慧栽培技术平均每亩农田可减少灌溉用工80%,减少水肥药成本10%~30%。根据专家预测,该地块籽棉产量有望突破545公斤/亩,超过当地平均亩产15%,预计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约400元。目前,该技术在新疆多地推广应用10万余亩,亩均节约灌溉用工约80%、降本增效200元以上。
滴灌技术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
滴灌技术在新疆棉花种植中的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在新疆沙湾市,棉农何洪涛带领的合作社通过滴灌节水技术,实现了棉花产量的大幅提升。数据显示,采用滴灌技术后,棉花亩产比在分散地块种植多了100公斤。
新疆通过实施“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目前,新疆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8年的0.55提高到2023年的0.575,大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田灌溉水保证率达85%以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小麦单产提高5%以上,玉米单产提高20%以上,农田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3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51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1%,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同时,新疆通过水资源系统调配和精准调度,农业灌溉供水增加13.8亿立方米,水库蓄水较同期增加13.4亿立方米,地下水少采4.33亿立方米,实现“多供、多蓄、少采”目标。
在经济效益方面,智慧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据统计,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后,棉花亩产普遍提高10%以上,同时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400立方米,节省劳动力约50%。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新疆棉花产业在面对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的挑战时,依然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新疆棉花产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智慧栽培技术的普及和创新,将为新疆棉花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优化,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新疆棉花产业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装备研发,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棉花栽培管理模式。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新疆棉花产业有望在保障国家棉花安全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