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壁画背后的故事:唐鸣岳《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
北京地铁壁画背后的故事:唐鸣岳《利玛窦带给中国的世界》
北京地铁6号线车公庄西站的壁画《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唐鸣岳的创作才华,还体现了北京地铁壁画艺术的高水平发展。这幅壁画以利玛窦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创作背景与主题构思
2011年10月,唐鸣岳应邀参与北京地铁6号线的壁画创作项目。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车公庄西站邻近利玛窦墓地,这一发现激发了他以利玛窦为主题创作壁画的灵感。利玛窦作为第一位将西方科学知识系统引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鸣岳决定以利玛窦为主题,创作一幅展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壁画。
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
壁画《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采用了铜板腐蚀、焊接等工艺,尺寸为325cm×2300cm,创作于2012年。整幅壁画由11块版面组成,以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为核心元素,通过抽象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利玛窦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和文化。
在制作工艺上,壁画采用了多种材料和技术,包括黄铜板、合金铝板、钢板等,运用了氯化铁蚀刻、电解盐蚀刻、激光透雕、锻造、焊接和喷漆等手法。为了表现打开和光射感,11块画面聚合,中间1块板呈平面状为中心,左右各5块合金铝板,板面上的铜板裁切成垂直的梯形,左边5块的各左边折弯5公分厚扣边,呈左高右低;右边5块的各右边折弯5公分厚扣边,呈右高左低,依向心方向板边小,离心方向板边大状渐次排列,逐渐扩大。激光透雕的5个圆形黄铜主题物及内衬钢板,经由人工锻造成高点为20公分的圆弧形,进行抛光后喷亮光漆,悬浮在壁画中,透叠着黄铜板上地图、岛屿、窗拱和廊拱间的图像和文字,它们全部采用手工蚀刻,并且在表层施以亚光喷漆,使同一材质中锻造的立体造型与镌刻的平面的造型,两者再形成不同的光亮度。整幅壁画除焊接外,均采用激光切割组合,背向螺拴技术。合金铝板面则采用电解盐蚀刻海洋水纹肌理,原本考虑施以烤漆工艺,基于成本表层只能覆以红色亚光喷漆处理。黄铜板、合金铝板、钢板诸类材质,板面中经氯化铁的蚀刻黄铜板略氧化的效果,与400多年前利玛窦所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 历史感吻合。画面中窗拱、廊拱的拱券结构,在视觉上与站厅中横纵的拱形结构,具有一体化的相似性,同地铁站厅内红墙、廊柱、拱形的建筑空间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地铁站厅空间环境中的壁画材质的选择及运用,则必须要服从防火安全的要求。
创作过程与挑战
在创作过程中,唐鸣岳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完美呈现壁画的视觉效果,他需要精确控制各种材料的加工工艺。例如,在90多平方米的黄铜板和合金铝板上进行氯化铁蚀刻和电解盐蚀刻,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此外,由于壁画的公共属性,创作方案还需要经过网络公示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在评审过程中,原本设计中的利玛窦肖像被要求去除,这成为唐鸣岳心中的遗憾。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壁画《面向世界——利玛窦之窗》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将地铁站厅空间与车公庄西站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上下链接,形成一个文化记忆空间。通过壁画的视觉语言,激发公众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兴趣和思考。北京地铁6号线全线壁画工程在业内和艺术界引发强烈反响,获得了“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银奖”。这幅壁画的成功,推动了全国地铁壁画艺术的发展,成为轨道交通站厅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景观。
展览信息
作为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绚烂的地铁艺术长廊——北京地铁壁画艺术展》将于近期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展出。展览时间为2024年6月20日至6月30日,每天9:00至17:00(周一闭馆)。展览地点为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0号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参观,近距离欣赏这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