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在日本的命运揭秘
《永乐大典》在日本的命运揭秘
2020年7月7日,法国巴黎的一场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以813万欧元的天价成交,折合人民币6490万元,一册就要3200多万元。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也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这部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巨著上。而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竟然流落到了日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如何跨越重洋到达日本的呢?它们在日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永乐大典》的诞生
《永乐大典》是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编纂始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为了继承父志,消除“靖难之役”后朝野上下的不平之气,下旨编纂一部史无前例的类书。当时的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被任命为总编辑,负责招募人手,整理前朝典籍,着手修书。
编纂过程中,解缙和姚广孝等学者通力合作,参考了南京文渊阁中的所有皇家藏书,并在民间搜罗各种书籍。他们严格遵循编纂原则,既要良选,又要尽录,兼收并取,持经所述,各部官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经过四年的努力,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大典》定稿完成,进呈明成祖朱棣,朱棣阅罢,十分满意,遂亲撰序言以记其事,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流传到日本
《永乐大典》的流传历史充满了曲折。明末战乱中,大典遗失严重,清初只收集到8000册。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之后,大典副本被大量哄抢,丢失严重。不仅如此,之后看管大典的人还不断监守自盗,将大典的重要典籍拿去变卖,被发现后就推到洋人身上,说已经被损毁,光绪命人整理的时候,大典已经十不存一。
1912年,《永乐大典》首次传入日本。这一年,董康在北京购得十七册《永乐大典》并委托内藤湖南在日本转售。其中一册被董康作为谢礼赠与内藤湖南。余下的十六册的去向,尚未全部确知,但循内藤湖南的人脉推断,必然分发给了大阪府立图书馆、京都府立图书馆、京都帝国大学图书馆,即近畿图书馆俱乐部的三座主要图书馆。
日本的收藏现状
目前,日本多家机构收藏有《永乐大典》。其中,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有《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至八六四八,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藏有《永乐大典》卷八〇九四零叶一叶。这些藏书均为明嘉靖写本,采用包背装,四周双边,八行红格,版心为大红口,三鱼尾。征引书名和圈点为朱笔。
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始建于1904年,由住友家族捐资建立,目前是大阪府立的两家主要公共图书馆之一,该馆以收藏日本古典书籍为特色,还珍藏了来自中国、朝鲜等国的古典书籍及相关图书。
庆应义塾大学成立于1858年,是日本最知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是日本搜集和研究汉籍的中心之一。
学术研究影响
《永乐大典》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对日本汉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绍璗教授在1985年访问京都大学时看到《永乐大典》,中国古籍善本的陈香,让他迷醉了许久。一个漫长的晚上,45岁的严绍璗想了很远,便下决心启动东瀛访书的工作。近40次往返日本,跨越了20多年的时间,自己从一个青壮年,走到了老年,一套400多万字、记录一万多种书的《日藏汉籍善本书录》方由中华书局于今年出版。凝集着一个人黾勉努力的苦差事,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严绍璗在日本访书,得到了许多日本友人的帮助。对日本来说,严绍璗想看的汉籍善本无比珍贵,从不轻易示人。有的藏书机构,要求严绍璗交保险金才能看书。开始,严绍璗按要求向保险公司交付,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发现来自中国的学者对这些书充满了无限感情时,竟然大方地减免了严绍璗的保险费用。类似的事情,重复发生,也让严绍璗感受到日本学者的良知。
保存现状
《永乐大典》汇聚了我国珍贵稀有的八九千种典籍,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珍贵瑰宝。这部伟大的巨作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屡遭毁佚,入藏时遭受了缺失和损坏等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国家着手考虑重修这套珍贵的文献。
初于2002年,国家图书馆决定启动《永乐大典》的保护修复方案。紧接着,于2002年8月,国家展开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数年的不懈努力后,修复组于2018年9月终于成功完成修复任务,使得《永乐大典》得以正式展示,部分珍品也得以向广大百姓开放。
2002年8月,国家开启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2018年9月,修复组终于完成修复任务,《永乐大典》开始正式展示,部分珍品得以面向普通百姓。修复的顺利和广泛传播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文献修复事业的国际声望,同时也丰富了修复队伍的学术经历。
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推动下,《永乐大典》焕然一新,这不仅为该文献本身的有效保护创造了有力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些西方对我们的觊觎心态,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盛世塑造贡献了积极有利的条件。
维亚纳大学的教授莱纳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知识是欧洲百科的源泉。”这一言论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文化对欧洲发展的深远影响,特别是《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在世界百科全书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早于欧洲的《百科全书》出现了整整三百余年。
在当时欧洲的文化发展背景下,编撰一本如此详尽的《百科全书》在短时间内几乎是难以企及的任务。这让人不禁思考,《永乐大典》的出现是否为欧洲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某种契机。莱纳教授的观点,虽然暂时只能算是推测,但从欧洲文化的发展与《永乐大典》之间呈现出的种种相似性来看,这一推测并非毫无根据。
尽管存在这些推测,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明确证实《永乐大典》对欧洲文化的直接影响。无论如何,《永乐大典》的失而复得对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次巨大的文化损失。期待这部巨作能够早日复原,再度展现其当年的光辉,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