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技术新突破: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提升胰腺癌诊疗效率
ERCP技术新突破: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提升胰腺癌诊疗效率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自196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诊断工具,逐渐演变为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综合技术。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操作技术的日益精湛,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重点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在ERCP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的解决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ERCP技术研究新突破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ERCP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创新性地将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术(EUS-FNA)与ERCP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融合技术。这一技术在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ERCP胆管支架引流的161例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是否在同一内镜单元进行EUS-FNA,将患者分为融合技术组(80例)和单纯ERCP组(81例)。研究结果显示,融合技术组的病理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纯ERCP组(92.50% vs. 46.15%,P<0.001)。同时,两组在ERCP引流成功率(82.50% vs. 86.42%,P=0.36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 vs. 2.47%,P=0.443)及单次住院时间(4天 vs. 5天,P=0.397)方面无显著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EUS-FNA与ERCP的融合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病理诊断率,且不影响ERCP的引流效果,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效率。
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的解决方案
选择性胆管插管(Selective biliary cannulation, SBS)是ERCP成功的关键步骤。然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也面临着较高的插管失败率。据报道,选择性胆管插管的失败率高达18%。插管困难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还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ERCP术后胰腺炎(PEP)、出血、穿孔等。
目前,对于胆管插管困难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标准。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建议将以下情况定义为插管困难:(1)与十二指肠大乳头接触超过5次;(2)显影后尝试插管超过5分钟;(3)超过1次意外的胰管插管或显影。中国2018年ERCP诊治指南则认为,反复插管或插管时间超过5~10分钟即可认定为胆管插管困难。
面对插管困难,内镜医师可采用多种辅助插管技术:
- 预切开技术:包括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TPS)、针状刀乳头预切开术(NKP)和针状刀开窗/造瘘术(NKF)。
- 双导丝技术(DGW):当导丝误入胰管时,可采用此技术。
- 胰管支架占据导丝引导插管(WGC-PS):适用于导丝误入胰管的情况。
当上述技术均失败时,可考虑以下替代方案:
-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虽然并发症率较高,但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选择。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术(EUS-BD):作为ERCP失败后的新型选择,日益受到关注。
- 经皮会合技术(PE-RV):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适用。
- 器械辅助式小肠镜辅助ERCP(DAE-ERCP):适用于消化道重建后解剖关系改变的患者。
ERCP是最具挑战性的内镜手术之一,其复杂性可通过Cotton分类、H.O.U.S.E.分类及ASGE分级系统等进行量化。术前完善MRCP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预测ERCP胆管插管的难易程度,从而提高插管成功率。
结语
ERCP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胆胰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在ERCP与EUS-FNA融合技术方面的研究,为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针对ERCP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的多种解决方案,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ERCP将在胆胰疾病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