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附院成功实施ERCP取石术,30分钟解除患者病痛
广西医科大附院成功实施ERCP取石术,30分钟解除患者病痛
近日,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呼吸内科、内镜中心成功为一位老年患者实施了全麻下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手术。该手术由刘爱群主任医师主刀,整个过程仅耗时30分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4天便康复出院。此次手术展示了ERCP技术在胆管结石治疗中的显著优势,包括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体现了医院消化内镜团队与麻醉团队的紧密合作和技术水平,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该技术始于1968年,最初由McCune等人报道,标志着诊断ERCP技术的诞生。1974年,日本学者Kawai及德国Classen教授等报道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开启了治疗性ERCP的时代。这项技术在80年代末传入我国,并逐渐在国内少数大医院开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RCP技术已经成为胆管、胰腺疾病微创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微创外科的典范”。
在正常胃肠道解剖结构患者中,ERCP的成功率超过95%。然而,对于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由于内镜入路冗长且复杂、输入攀和吻合口识别困难、肠管粘连及成角等问题,ERCP内镜微创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具有不同的内镜入路特点,如何利用内镜技术,有效地解决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ERCP在治疗胆胰管梗阻性病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此次手术中,医生团队充分展现了ERCP技术的优势。患者为一位高龄老人,患有胆总管结石。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且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传统手术风险较高。ERCP技术通过自然腔道进行操作,无需手术切口,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同时,手术时间短,仅需30分钟,患者术后恢复较快,4天便康复出院。这些优势使得ERCP技术特别适合高龄、瘫痪、严重心肺疾病或其他基础健康状况不佳的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手术的成功也离不开医院消化内镜团队和麻醉团队的紧密合作。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团队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镇静与麻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医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呼吸内科/内镜中心在消化内镜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实力。在近期的深圳医学会2024年消化内镜学分会学术年会超声内镜穿刺病例个案大赛中,该科室的韦丽宁医师凭借一例壶腹部微小癌的EUS-FNA(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病例,荣获二等奖。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医院在消化内镜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实力。
ERCP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展示了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ERCP技术必将在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