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变“桃花仙”:唐寅在桃花庵的诗画人生
解元变“桃花仙”:唐寅在桃花庵的诗画人生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这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的《桃花庵歌》中的诗句,描绘了他在桃花庵隐居时的生活场景。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少年得志到科场失意,最终在桃花庵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
从科举得意到归隐桃花庵
唐寅的早年生活可谓顺风顺水。16岁时,他参加秀才考试名列第一,当上府学生,受到全城读书人的瞩目。25岁前,他主要的生活是读书、游玩、吟诗、作画,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如此突然。先是父亲病死,接着母亲去世,后来原配徐氏产后热亡故,同时出生刚几天的孩子也夭折,第二年妹妹在夫家自缢,原本热热闹闹的家庭只剩下唐寅兄弟两人。经历这番惨痛变故以后,唐寅感到人生无常,开始放纵自己,沉醉于声色犬马。
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的唐寅踌躇满志,开始准备会试,去北京赶考路上结识了一同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到了京城,与徐经情投意合的唐寅“故态复萌”,一个才子、一个“财子”,天天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而且唐寅还口出狂言,认为会元非他莫属,弄不好还能连中三元。这一年会试主考官是皇帝老师程敏政,还有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试题出得十分冷僻,结果有两张试卷答得很好,程敏政阅卷时脱口而出,这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结果不经意的一句话不仅要了程敏政的命,也改变了唐寅的一生。
因为唐寅与徐经到了京城以后,曾经多次拜访程敏政与其他显贵,唐寅还请程敏政为他的诗集作序,程敏政也早闻唐寅的文名,对他青眼有加。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了很多版本。一种说法,当时监察部给事中华昶向皇帝举报程敏政受贿泄露试题,并且内定录取名单。还有一帮子言官落井下石,说程敏政科考作弊案让考生大失所望,伤了天下举子的心。
另一种说法,程敏政没有作弊,因为李东阳复查后发现,程敏政称赞的两份试卷并不是唐寅与徐经的,华昶属于诬告。但可惜的是,被抓起来的徐经没有扛得过去,招供说曾经花钱收买程敏政的家童,得到试题后透露给了唐寅。不过,徐经在会审时又翻供,说是被屈打成招。
还有一种说法,徐经的确偷到了试题,也告诉了唐寅,不过自负的唐寅并不十分看重,很爽快地转告了一同赶考的朋友都穆,都穆出于嫉妒,向皇帝举报唐寅考试作弊。
最终龙颜大怒,处理的结果:程敏政虽然没有受贿,但是行为失察,负领导责任,提前退休,被打发回了老家;徐经作弊行为成立,贬为小吏,不得为官;唐寅不管有没有作弊,同样罢官为吏。至于那位华昶,胡乱告状,贬官下放。
前途无望的唐寅,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他曾经用心钻研过历代名家,加上有高人指点,所以人生很快又打开另一扇窗户。指点唐寅的老师叫周臣。周臣与其说是一位画家,不如说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因为“明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都出于他的门下。周臣学画眼光独特,思路清晰。虽然他是苏州人,却没有走吴门画派的道路,而是学浙派,这就有可能兼容吴派与浙派之长而不落俗套。
唐寅的画,大多表现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以及亭榭园林、文人逸士的悠闲生活。他的笔下题材丰富,面貌多样,笔法灵动,清隽潇洒,挥洒自如,尤其是山水人物画得大气磅礴。
唐寅最初卖画生意很火,攒了一笔钱以后,在苏州城北寻觅到一处比较幽静的地方,建造了别墅“桃花庵”。别墅远离尘俗,环境优美,内建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还种了很多花草、树木。春天桃花满枝,夏天荷塘飘香,这让唐寅暂时忘却了烦恼,做起了快乐的“桃花仙人”。
桃花庵的历史与环境
桃花庵所在的这片土地,最早得到开发是在北宋中期,根据谢家福所辑《五亩园小志》,北宋熙宁年间首次被梅宣义作为宅邸,称为五亩园。梅宣义之子梅子明仁杭州知州,与苏轼相识,因而苏轼寄诗称赞梅宣义的宅院:
仙人子真后,还隐吴市门。
不惜十年力,治此五亩园。
初期橘为奴,渐见桐有孙。
清池压丘虎,异石来湖鼋。
敲门无贵贱,遂性各琴樽。
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敝庐虽尚在,小圃谁当樊。
羡君欲归去,柰此未报恩。
爱子幸僚友,久要疑弟昆。
明年过君西,饮我空瓶盆。
(上下滑动查看全诗)
所谓“十年力”,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不管如何,比起此前种植桑树的时期,五亩园这块土地可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首次被治理成园圃,更引起了大文豪苏轼的关注。梅氏整治园林,保留了汉代的印迹。清代此处曾发掘出一批宋代碑记,其中有梅氏为园宅所作碑记,可知张长史的衣冠冢曾被保留下来。
不过由于梅氏在苏州并没有很高的名望,苏轼本人也未曾亲至游览,因而这一时期五亩园的知名度不高,甚至明清两代都对此语焉不详。明正德《姑苏志》对此全然失载,清同治《苏州府志》则称“梅宣义五亩园,不知其处。”这就说明作为桃花坞的前身,五亩园仍是鲜为人知。得益于清代时前朝碑记重见天日,又有谢家福等士绅对其文化典故进行抢救性的考据研究,这才使得五亩园的这段历史没有被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
桃花坞的兴衰
梅氏拥有五亩园的时间是在北宋中叶的神宗年间,直到此时,这块土地仍与桃花之间没有产生任何关联。熙宁、元丰间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熙丰变法,新党崛起。此后神宗逝世,高太后主政,实行元祐更化旧党得势。但数年后高太后离世,哲宗亲政,苏轼等旧党士人再次受到沉重打击,新党士人则占据了朝廷重要职位。正是在这一纷繁复杂的时期,有两支章氏家族迁入苏州生活,这两支章氏分别由两位名人领导:章惇、章楶,章惇官至宰相,章楶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他们两家分别居于苏州城南和城北,势力强盛,吴人称之为“南北章”。其中章惇家族据有名胜沧浪亭,而章楶家族则营建了桃花坞。章楶父亲开始定居于苏州,嘉祐年间曾章楶曾在苏州州学中执教,后买下五亩园,并向南扩建,筑有桃花坞别墅,多植桃花,并使得桃花坞从此成为苏州城内游览赏春之选。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中称“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正是章楶家族在此修建园圃,遍植桃花,才使得这块土地被命名为桃花坞。在章氏家族的运作下,桃花坞“广七百亩”,空前开阔,景物一新:
章申公有妻之丧,殡于旃檀庵,庵后有五亩园旧址、汉张平子衣冠墓,皆梅校理修复者。柳堤花坞,风物一新,西南即章氏膏腴地,阡陌交通,溪流萦带,广七百亩,诸公子顾而乐之,广辟池沼,旁植桃李,
《桃花庵歌》:唐寅的精神世界
在桃花庵,唐寅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唐寅在桃花庵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他自诩“桃花仙人”,在花间种桃、摘花换酒,日子在花开花落、酒醒酒醉间悠悠度过。他以一种看似逍遥实则深邃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
唐寅通过对比“花酒”与“车马”,将贫贱之乐与富贵之劳鲜明对照,展示了对自由与精神愉悦的追求远胜于物质享受的人生哲学。清代袁枚曾赞曰:“唐解元诗,直抒胸臆,不拘格套,读之觉有一种真气扑人眉宇。”袁枚高度评价了唐寅诗歌的真诚与不拘一格,认为其作品富有感染力,能够直接触动人心。
思想转变:从追求功名到崇尚自然
唐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为《桃花庵歌》注入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他从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到科场失意的落魄者,再到桃花庵的“桃花仙人”,这一系列的人生起伏,让他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桃花庵,唐寅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不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转向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正如他在诗中所写:“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精神满足的追求,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主旋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唐寅:“才情既富,未能超脱。”这句话侧面反映出唐寅作品中才华横溢与超然物外并存的特点。唐寅的诗歌和画作,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在桃花庵的生活,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放弃,更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探索。
桃花庵:精神世界的象征
桃花庵不仅是唐寅的居住地,更是他精神世界的象征。在这里,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实现了从追求功名到崇尚自然的思想转变。桃花庵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为唐寅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精神的寄托。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画作品,成为了明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桃花庵歌》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唐寅在桃花庵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桃花庵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