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玉食:从周朝皇家御膳到现代美食的演变史
八珍玉食:从周朝皇家御膳到现代美食的演变史
“八珍玉食”这个成语,最早见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万语对生意。”它泛指精美的肴馔,形容食物珍贵美味。但“八珍玉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八珍溯源:从周朝到清代的演变
“八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这里的“八珍”具体指的是淳熬(肉酱油浇饭)、淳母(肉酱油浇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羔羊)、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珍(酒糖牛羊肉)、熬珍(类似五香牛肉干)和肝膋(网油烤狗肝)八种食品。
到了汉代,“八珍”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汉代大学问家郑玄等人考证,所谓“周代八珍”,就是上述二饭六菜。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唐代,“八珍”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指八种食物,也成了美味佳肴的代名词。杜甫有诗云:“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其中驼峰、白鳞鱼是八珍里面的食材。
宋代的宫廷饮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按《礼》所谓八珍者……后世则侈云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酪食品为主。元代的八珍又称蒙古八珍或北八珍,是一种与汉族饮食八珍完全不同的食品种类。元末陶宗仪《辍耕录》卷九有记载,它们是:醍醐、马奶酒、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
明代八珍主要以猎奇为主,原料很特别、很另类,明代张九韶的《群书拾唾》有记载,它们分别是: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炙枭、猩唇、熊掌和酥酪蝉。
到了清代,由于种类繁多,花样新奇,简单八种食物已经很难将其总体概括。于是,人们将其细分为山八珍、河八珍、禽八珍、草八珍、海八珍、兽八珍,体现了中国饮食多样化、地方化的发展趋势。
八珍玉食:权力与文化的象征
“八珍玉食”不仅仅是美食的象征,更是权力、地位和文化的体现。在古代,能够享用“八珍玉食”的往往是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品尝。
以南越国为例,南越国是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政权,存在了90多年。南越国的饮食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岭南地区的特色。在南越王墓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随葬品,包括丝缕玉衣、“文帝行玺”金印、错金错文铜虎节等,这些珍贵的物品都反映了南越国的繁荣和富庶。
更有趣的是,墓中还发现了烧烤炉和乳猪的骨头,这表明南越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烧烤的习惯。赵佗征服岭南时,带来了中原的烹饪技艺和炊具,与岭南的食材和饮食方式融合,形成了新的饮食习惯,这也是粤菜的最初形态。
南越国的筵宴文化也十分发达。佳肴、音乐、舞蹈和美酒,再加上风俗礼仪,南越国的筵宴便诞生了。两千年前的筵宴,以祭鬼神、庆丰收为主,一方面表现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一方面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另外还有庆祝征战胜利、家族礼仪的。那个时候已经摆脱了世人对野蛮民族围绕篝火跳舞的习性,筵宴已经是高堂上的文雅礼仪,有档次规模,也有繁缛的礼节形式。
后人以南越王菜为基础,根据考古发现研究出来的筵宴,在礼仪、餐具、服饰、音乐、舞蹈、习俗、故事、菜式上复制南越时期的大户人家的筵宴场景,创造出了南越王宴。作为广东十大名宴之一的南越王宴,共有九道菜,引用出自史料记载的九个典故来做菜名,根据史料对南越人习性的记载、考古中发现的烹饪方法制作而成,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又讲究精致、味美,那便是舌尖上的历史。
八珍玉食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八珍玉食”已经不再局限于皇家御膳或贵族餐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也有机会品尝到各种珍馐美味。同时,“八珍玉食”也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
在现代语境下,“八珍玉食”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食物的精美和珍贵,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八种食材。它代表了一种对美食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八珍玉食”这个成语,从古至今,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美食的追求,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周朝到清代,从皇家御膳到民间餐桌,“八珍玉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