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哪种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更实用?——2个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20: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哪种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更实用?——2个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养老驿站和劲松街道“物业+养老”模式的典型案例研究,剖析了两种社区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的运营机制及适用性。

自2016年以来,中国国内很多城市探索了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北京市连续5次入选国家民政部、财政部主导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名单,先行先试,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本文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的养老驿站、劲松街道的“物业养老”模式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剖析二者的运营模式及适用对象。

北京市小关街道养老驿站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道辖区内现有常住人口6.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3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20%,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2910人,9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有279人。该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人口老龄化严重,95%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较大。对于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居家养老需要社区提供托管和助老服务。

为满足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政府扶持下,小关街道办事处于2018年在辖区内设立了首个养老驿站。目前,该地区共有4家养老驿站,提供日常托管床位50余张。本文以G社区养老驿站为例进行分析,该驿站的建筑面积为360多平方米,现有20多张床位,配有助老器械、图书阅览区和餐厅,向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全托、日托、老年餐桌等养老服务。该驿站负责对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困难老年人,提供日常帮扶、应急护理、心理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

G社区养老驿站由小关街道办事处通过招标方式,选择L养老服务中心负责运营,采用公建民营方式,由街道办事处确定社区养老兜底保障的服务事项,提供服务对象名单,明确服务内容、项目分类和补贴标准,小关街道根据合同约定的项目分类和补贴标准,按季度向提供服务方拨付补贴。

对于社区居家老年人,该驿站提供日间照护、器械租借、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养生指导、心理慰藉、文化娱乐、失智筛查、功能训练、夜间陪护等服务。

为满足居家养老的就医服务需求,小关街道还与辖区内一所医院签订了协议,委托该医院提供养老就医服务,双方约定补贴标准,街道根据实际服务量,向医院拨付经费补贴。这种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模式增加了养老服务资源,拓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得到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好评。

北京市劲松街道“物业+养老”模式

为满足居家养老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近年来,一些城市社区开始探索“物业+养老”模式,产生了较好的初步效果。

本文选择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B社区“物业+养老”模式进行分析。该社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现有居民3600多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接近4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很大。为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2020年10月,该社区物业企业设立了养老服务项目部,试行“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发挥物业企业扎根社区、贴近居民、快速响应的优势,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家园,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

B社区设立养老服务项目部后,任命了5名养老“领事”,实行“领事”包楼包户制,每人对接近200户老年人家庭。养老“领事”从走访高龄、独居、残疾老年人入手,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分析反馈意见,物业企业制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清单,包括助动、助餐、助洗、助洁、助便等内容,确定每项服务的收费标准。

老年人只要有需求,可随时联系包楼“领事”,由其负责对接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承诺的时间内提供上门服务。对于清单外的服务需求,养老“领事”联系第三方机构予以响应,保障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试行“物业+养老”服务后,物业企业与社区老年人的联系更加紧密,老年人普遍反映生活更为方便了。

在入户走访中,物业企业发现,不少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不便。面对这种情况,物业企业招募社区志愿者,利用社区会客厅场地,向有需求的老年人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介绍如何使用手机APP软件在线支付、购物和打车,让老年人也能跟上潮流。针对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物业企业邀请有关专家进入社区,讲授简单实用的健康知识。

与机构养老相比,老年人更愿意接受“物业+养老”的服务模式。这种养老方式以物业企业为依托,老年人居家就能享有社区养老服务,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多样化选择。与机构养老相比,物业企业提供居家托管服务的收费标准要低得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则根据清单或约定收取费用。可以说,“物业+养老”的服务模式既可满足老年人的紧急求助需求,也可减少子女的后顾之忧。

两种模式的运营机制及适用性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展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同供给模式,公共部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表1)。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区分服务项目的不同属性,厘清政府职责定位,有针对性地培育社会企业,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驿站模式实行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的运营安排,它由政府提供场地和财政补贴,支持社会机构投资兴办养老驿站,社会机构负责养老驿站的项目运营,公共部门免费提供场地,根据服务流量、托养流量提供财政资助或补贴。

北京市自2016年成立第一家养老驿站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1000多家社区养老驿站。北京市政府对养老驿站运营提供扶持,具体包括:根据服务流量、托养流量提供财政补贴;对承接多个养老驿站、实行连锁经营的服务商,政府根据连锁机构的数量提供连锁补贴,保障其可持续运行;养老驿站的水电气热收费实行与居民用户同价。

养老驿站模式致力于解决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难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身边无子女、无亲属的高龄老年人提供了养老保障,解决了社区无法单方面化解的难题。

然而,养老驿站模式也存在着问题,即大多数养老驿站都依赖于财政补贴,离开了政府支持,养老驿站就会面临着难以为继的问题。另外,养老驿站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物业+养老”模式实行公共部门引领、物业企业运营的机制,由政府制定政策规划,引导物业企业进入社区居家养老领域,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在“物业+养老”的模式下,政府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基本标准,引导居住区增加养老服务用房供给,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点;物业企业提供助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服务清单,明确收费标准。社区养老服务收支进行单独核算,政府履行社区养老服务监管职责,促使物业企业明码标价,遵循诚实信用、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经营。

与养老驿站相比,“物业+养老”模式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可覆盖具有养老服务需求的所有老年人。首先,“物业+养老”模式可精准对接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的便捷养老服务;其次,这种模式也可对接高龄、失能、独居空巢老人的特殊服务需求,建立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最后,这种模式还能够满足物质条件较好家庭的品牌化养老服务需求,支持物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与大型商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养老产业联动。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