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代的宫女穿搭大揭秘
武则天时代的宫女穿搭大揭秘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特别是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宫女们流行起“袒领装”,这种服饰以其大胆的低领设计而闻名。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画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宫女服饰特色,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开放与自信。这些服饰不仅是时尚的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宫女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
袒领装的兴起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14岁入宫时,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第11年,她被封为“才人”,品阶不高,大概率穿得比宫女好不了太多。初唐时期,唐代女性还没来得及推出自己的风格,隋朝遗留的装束特点仍然大行其道。普通宫女大概率会穿窄袖衫,只微微露出一截脖子。不过,贵族在典礼上依然会穿宽松的传统衣冠。
到了武周时期,露肤度开始增加,流行起了“袒领装”。这种弧领上衣胸口挖得极低,有的甚至是深V。有学者说,他们做研究时会被吓到,心想这怎么穿出门,有些甚至干脆就是“交领开襟”,与今天低胸晚礼服的暴露程度相当。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壁画,给人的感受也是,唐代之开放,原来能到这个程度?
永泰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李显之女,她的墓室墙有八幅壁画,其中引发讨论最多的就是那张“九人宫女壁画”,能明显看到武周时期宫女们的穿着喜好。虽然交领与圆领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领口很低,而且从她们的优雅神态可以看出,她们对此感觉很好,很自信。服饰史与工艺美术学者陈诗宇告诉我,“二圣临朝”时期,宫廷女性穿着还相对保守,等到武则天独自当权,政治舞台上又活跃着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长乐公主这样的女性人物,贵族女性能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一种“无所顾忌”的氛围。
想象武则天刚入宫时,十四五岁,出门还需要戴一种叫作“幂离”的长面罩,遮蔽全身。到了高宗时期改戴“帷帽”,帽子下面的薄纱变短。再到武则天临朝,别说以帽遮蔽身体了,女性变得相当率性自如,诗里写她们干脆“粉胸半掩疑晴雪”,和“长留白雪占胸前”。
唐代女性审美在武则天当政后走向了极度的开放与自信,这是唐代甚至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令人瞩目的服饰现象,这一点可以从这个时期出土的唐俑、壁画等文物中经常看到。而假如将镜头拉近,去关注更小的细节,还能发现,过去掖进裙腰的上衫,如今也露在了外面,帔帛变得宽大,披戴方式与今天也有相近之处,像我们今天穿低胸晚礼服时,也会额外用一条丝巾或围巾绕肩使用。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宫女服饰
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宫女图》是唐墓壁画中的精品,画中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体现出大唐崇尚雍容明媚的女子风尚。画作色彩丰富,线条流畅,人物装束、服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近年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团队通过提取壁画中的服饰色彩、款式等,艺术再现了唐代女子的流行服饰。
这幅是绘制在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南侧的《宫女图》,高177厘米,宽198厘米,保存最完整,也最为动人,是唐墓壁画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
图中描绘了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头梳高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个个体态丰盈,婀娜多姿。她们手捧方盒、酒杯、拂尘、如意、团扇、蜡烛等,在为首女官的引领下款款徐行,或低语、或回顾、或凝神,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
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唐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代服饰的繁荣与创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我们在今天仍能领略到那盛唐时期的辉煌与风采。唐代妇女的服装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窄袖衫襦搭配长裙、胡服、女着男装。这三种不同风格的服装共同构成了盛唐女装的主流特色,妇女穿着胡服或男装更成为盛唐的一大特色。
从初唐的襦裙装到中晚唐的华丽大气风格,再到男子的幞头袍衫,以及女着的胡服与男装,都展现出唐代服饰的多元与开放。唐代服饰的繁荣与创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我们在今天仍能领略到那盛唐时期的辉煌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