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30周年:CERNET背后的传奇
中国互联网30周年:CERNET背后的传奇
1994年7月,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正式开通。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TCP/IP over X.25的试验网,也是我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篇章正式开启。
CERNET的诞生,离不开一群怀揣着激情与使命的专家。1994年,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商定启动CERNET示范工程,吴建平、张凌、李星等归国学者被吸收进专家委员会,负责CERNET的研发建设工作。来自10所高校的11位专家,怀揣着激情与使命,全身心投入CERNET的建设,投身祖国刚刚起步的互联网事业。
在CERNET建设初期,异步转移模式(ATM)技术非常火,被学术界和工业界主推。但专家委员会研究后,认为ATM不可能是未来的方向,顶住压力选择了TCP/IP,时间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对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路线的选择同样如此,当时国际上通用的办法是IPv4/IPv6双栈,但专家们坚持建设IPv6单栈网络。时间再次给出了证明。如今,IPv6单栈已成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势。
1995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作为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 over DDN专线的全国互联网主干网,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开通了中国第一个128Kbps与Internet直接连接的信道,建成了全国网络中心、八个地区网络中心和两个主节点,联网高等院校达到108个,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CERNET在30年的发展中,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众多“第一”应用。1995年1月,中国第一个电子杂志《神州学人》在CERNET上开通;1995年8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大型BBS站点“水木清华”在CERNET上开通;1996年起,中国最早的三个搜索引擎——北京大学的“天网”、清华大学的“网络指南针”、华南理工大学的“木棉”在CERNET的支持下诞生。
除了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CERNET还为中国互联网培养了第一批研究者、建设者和运行者。这些人才不仅推动了CERNET自身的发展,还为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张德运所言:“CERNET可以说是我们这些最初参与者的孩子,在建设过程中,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究、到网络建设,全都是我们亲力亲为,我们看着它成长,这样的经历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30年后的今天,CERNET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学术计算机网络之一,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它不仅是中国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中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和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CERNET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