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剥技术调节养分分配,大荔冬枣产量产值创新高
环剥技术调节养分分配,大荔冬枣产量产值创新高
“南荔枝,北冬枣,百果王”,出自八百里秦川上的大荔冬枣,便是这句话的上佳注脚。作为大荔县乃至渭南市的名优“土特产”,大荔冬枣到底有多牛?据统计,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70万吨,年产值突破9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大荔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67.34亿元,较上年增加8.32亿元,价值增长率14.11%。品牌信誉度位列全国瓜果类第三,稳居全国果品品牌十强。品质非凡的大荔冬枣,已经占全国冬枣市场的三分之一,大荔冬枣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浙江等大中城市,还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远销中亚、欧美等20多个海外市场,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大荔也被誉为“中国冬枣第一县”。
大荔冬枣的成功,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枣树环剥。环剥技术,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它真的能帮助枣农实现增产增收吗?
环剥技术的科学原理
枣树环剥,顾名思义,就是在枣树的树干或枝条上进行环状剥皮。这一操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
枣树环剥的主要目的是调节树体养分分配,促进开花结果。具体来说,环剥可以:
阻止养分下运:通过切断韧皮部,阻止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向下运输,使养分更多地留在树冠部分,供给花果发育。
促进花芽分化:环剥后,树体内的生长素含量会增加,有利于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
控制树势:环剥可以抑制枣树的营养生长,使树体生长更加均衡,有利于结果。
实际应用效果与成功案例
大荔冬枣的成功,就是环剥技术应用的最佳例证。在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村民薛安全是第一个尝试冬枣栽培的人。经过十年的摸索,他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大丰收,20个冷棚卖了30万元,村民李建华的10亩冬枣树卖了23万元。这一成功案例迅速在全县推广,如今,小坡村的冬枣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亩产值达1.1万元,全村冬枣产值1.43亿元。靠着冬枣大棚,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十年前的不到1000元,一跃变为2.5万余元。
风险与注意事项
然而,环剥技术并非万能良方,不当操作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以下是一些关键注意事项:
时间选择:环剥应在枣树盛花初期进行,一般在大部分枣吊开放3~8朵花时,日均温24℃以上。
位置与宽度:主干环剥应在距地面10~20cm处,每年上移3~5cm;壮旺枝在基部5~10cm处。宽度应为树干直径的1/5~1/10,一般0.3~0.7cm,不超过1cm。
操作技巧:使用快刀横切两圈至木质部,扒掉中间韧皮,保持切口干净、平整,不伤木质部,下缘略向外倾斜。
剥后管理:使用塑料薄膜包扎剥口,防止病虫侵入。若发现叶色变黄或落叶,及时补充尿素水溶液。避免使用易引起落叶的农药。
适用对象:一般只在大树(7年生以上或干径大于10cm)、旺树、壮旺枝上进行,对小树弱树最好不用。
农民的真实反馈
“以前我们村的枣树产量一直上不去,自从采用了环剥技术,产量翻了好几番。”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村民张建国兴奋地说,“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靠冬枣发了财,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但也有农民反映,如果环剥技术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枣树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我一开始没掌握好力度,把树皮剥得太深,结果那棵树当年就没结果,第二年差点死掉了。”大荔县赵渡镇的枣农李师傅回忆道。
结论
枣树环剥技术确实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但它的应用需要科学指导和规范操作。只有在充分了解其原理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帮助枣农实现增产增收。对于初次尝试的枣农,建议先在少量树上试验,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