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射频治疗到神经刺激:偏头痛非药物疗法全解析
从射频治疗到神经刺激:偏头痛非药物疗法全解析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外周三叉神经传入纤维的激活和敏化有关,也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目前,药物治疗是偏头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部分患者,非药物治疗可以作为有效补充。以下将介绍8种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1. 脉冲射频治疗(PRF)
脉冲射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非高温毁损的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治疗过程中可将其温度调整为42℃,对神经并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间断性射频可达到治疗安全的效果。射频针尖能够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较高的磁场,作用于颈2背根神经节,对其产生相关的生物刺激,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的P物质和脑组织β内啡肽物质得以提升,该类物质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2.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目前研究表明偏头痛可能由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和敏化引起。激活的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可能释放某些血管扩张性肽类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神经激肽A,从而引起硬脑膜等疼痛敏感组织发生无菌性神经源性炎症改变。颅内外自主神经分布于C8~T1-3神经发出交感神经进入星状神经节,一部分沿椎动脉进入颅后窝,另一部分上行至颈上神经节,然后沿颈内外动脉延伸广泛分布于颅内外交感神经。星状神经节阻滞直接使痛侧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平衡神经功能,使血管张力恢复平衡,最后使疼痛缓解。
3. 经颅磁刺激(sTMS)
经颅磁刺激是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用刺激线圈中强大瞬变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动态的磁场在颅内导体转换为刺激线圈电流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这种内生的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根据TMS刺激脉冲不同,可以将TMS分为三种刺激模式。sTMS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包括阻止偏头痛先兆期的皮质扩散抑制(CSD)的发生,而且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痛觉信号传导至丘脑神经元水平。枕型迷你sTMS体积小,操作简单,患者可随身携带,自行操作。
4. 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nVNS)
nVNS可用于偏头痛急性期或预防性治疗,多项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头痛程度或每月头痛天数,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刺激部位皮肤的疼痛感、接触部位皮肤过敏、口唇或面部抽搐及味觉异常等。原理是激活迷走神经中的特定纤维,刺激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过度表达。
5. 经皮眶上神经刺激(tSNS)
tSNS是三叉神经电刺激的主要手段,通过精确微脉冲刺激作用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末梢支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可以预防偏头痛发作及降低镇痛药物用量。该疗法具有较好的满意度及耐受性,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前额皮肤刺痛感、嗜睡、疲劳、失眠及刺激后头痛等。tSNS治疗偏头痛的具体机制不清楚,推测可能为tSNS治疗仪脉冲刺激三叉神经,增加大脑边缘系统和特征矩阵中关键区域(如:眶额叶和前扣带回皮质)的活性,提高偏头痛发作的阈值。
6. 经皮枕神经电刺激(tONS)
我国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高、中或低频的tONS对无先兆偏头痛病人均有显著的预防疗效,tONS组的50%反应率和头痛程度降低幅度均显著优于假刺激组。
7.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病理生理研究结果显示偏头痛发作时由于颅内外血管收缩机舒张功能变化而引起的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多数偏头痛的头痛发作与头皮局部神经被异常血管压迫或受到搏动性刺激有密切相关,在显微外科解剖下也证明了这一点,偏头痛患者在头皮局部均有各种原因造成的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当血管内的神经递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及血管壁与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时对异常接触中的神经产生刺激而引起头痛发作。因此手术方法是通过解除头皮下血管对周围神经的异常接触部位并阻止疼痛发作的一种外科治疗手段,可根据疼痛激发部位选择耳颞神经减压、眶上神经减压以及枕大神经减压手术等。
8. 卵圆孔封堵术
虽然偏头痛病人尤其有先兆性偏头痛病人,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发生率较高,但迄今完成的3项经皮卵圆孔闭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未达到研究终点,未能证实封堵PFO对缓解偏头痛有显著效果。因此目前对于既往无PFO相关卒中的偏头痛病人,建议首先使用偏头痛常规药物治疗;对于未能从常规治疗中获益的难治性偏头痛病人,在经过严格评估后认为PFO封堵的获益较高而风险较低,可合理选择卵圆孔封堵术。
其他疗法
曾有研究表明针灸在偏头痛中的作用并不优于假针刺,但近期我国多项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发作性偏头痛病人的发作频率,其相较于假针刺和空白对照组起效更快、效应值更大、疗效更持久。
本文原文来自梅斯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