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构建更加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
后疫情时代:构建更加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
随着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升级。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一系列新举措正在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
政策引领:构建现代化疾控体系
2024年5月,国家疾控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国家层面定期会商机制和省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做好新冠多渠道监测及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同时,方案强调要加快完善平急结合的防治体系,指导各地统筹调度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等机制创新。
地方实践:创新举措频出
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推出创新举措。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该区组织部、区委党校、区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题培训班。培训班邀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等专家,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与公共卫生、特大城市应对未知病原体的对策等主题进行授课。学员们结合实际工作领域进行书面交流,培训结束后将形成决策咨询报告供区领导参考。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些地区也积极探索。例如,某市卫健委建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经费投入,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完善激励机制和晋升考核标准。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上派下挂”等人才流动机制,以带教培养人才为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诊疗管理水平。
专家解读:科学防控是关键
面对当前的疫情形势,专家们普遍认为,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治是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流感仍处于季节性流行期,但预计1月中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可能会逐步下降。她强调,预计今年冬春季仍将呈现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叠加流行态势,但总体流行强度和医疗负荷较去年低。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弘建议,健康人如出现低热、流鼻涕等症状可以先观察,在家好好休息,对症治疗即可;如出现高热、头痛、四肢酸痛明显,建议到发热门诊就诊,或选择病毒检测试剂,若确认是甲流阳性,在医生指导下可选择抗甲流药物,如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婴幼儿、高龄老人或有较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尽早检测或就诊。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展望未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正朝着更加完善、科学的方向发展。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从专业人才的培养到科技手段的应用,从硬件设施的升级到软件机制的优化,一系列举措正在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正如专家所言,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张更加紧密、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公共卫生防护网。这张网,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仅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撑,更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不仅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更需要健全的软件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目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