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后,拼多多商家如何实现盈利?
双十一后,拼多多商家如何实现盈利?
2024年双十一期间,全网总交易额达到14418亿元,同比增长26.6%。然而,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各大电商平台普遍延长了大促时间,平均比去年增加了52.6%。流量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商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凭借其独特的“流量平权”机制和庞大的小镇青年消费群体,为商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流量成本飙升,商家面临挑战
今年双十一期间,流量成本的上升成为商家普遍反映的主要难题。据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不下40家网店宣布闭店或停止上新,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流量成本高企。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崔丽丽表示,“流量昂贵已是共性的问题。”
在2018年,电商行业的平均流量成本大约在10%-40%之间。然而,最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极端数据,比如“白牌商家的投流成本可能高达100%”“推广费用在两年内累计增长了147.71%”。有商家表示,现在即使花费100元,点击次数也只能达到几次。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商家的营业额和利润,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营业额明显下降,尽管销售额相差不大,但实际成交的比例却大幅减少。
拼多多的“流量平权”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的流量分配机制显得尤为独特。平台上的流量分配机制打破了“价高者得”的基本常识,专注服务和价格,价格好、服务好的产品,自然能脱颖而出。
拼多多所打造的“流量平权”的生态可能是中小商家、品牌都能持续保持增长的动力。更重要的是9年来,拼多多平台上聚集了一群消费力正在持续升级的小镇青年。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发布的关于小镇青年的问卷数据显示,近70%的县域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选择在拼多多上购物,平均消费的金额超1000元的占比近50%。归根结底,商家们可持续增长的前提是一个更加良性的生态。因此拼多多是中小商家、品牌商家拥有持续有增长动力的线上渠道,已成为大多数商家们的共识。
小镇青年的消费力
小镇青年主要生活在四线城市以下,以85后为主,具有一定的资金和自由度,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他们重视个人社交生活,经常与家人好友拼单,注重商品性价比,喜欢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消遣,对国产品牌有较强认同感。这些特征表明小镇青年是拼多多平台上的重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偏好对商家的盈利策略有重要影响。
商家的应对策略
面对流量成本上升的挑战,拼多多商家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应对:
定期清理无销量产品:根据拼多多的规则,动销率=月销量÷总数,因此总数越多,动销率越低,店铺权重也会降低。为了保持较高的动销率,需要定期清理无销量产品。
控制店铺产品种类:拼多多的电商算法依赖于标签算法,系统会根据店铺标签将产品推荐给相应的用户。如果店铺产品种类太多,标签会变得混乱,系统推荐的人群也会不精准,转化率自然会下降。因此,建议店铺集中在同一类目,避免上架过多类目的产品。
积极参与平台活动:拼多多以低价拼团活动闻名,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有效引流并提升销量。商家需要仔细研究拼多多提供的各类活动,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活动报名参与。
保证发货质量和效率:产品质量是店铺长久发展的基石,同时拼多多对发货速度有严格规定。因此,商家必须在保证发货速度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
实现产品差异化:避免盲目跟风,选择已经有大量商家上架的产品,否则容易陷入低价恶性竞争,难以脱颖而出。要进行差异化选款,从质量、款式、功能、用料等方面与其他产品区分开来。
案例分析:双十一期间的亮眼表现
在双十一期间,拼多多的销售数据充分体现了上述策略的有效性。在10月11日至18日期间,拼多多的订单量达到了1640万单,其中生鲜食品类目占比32%,而手机数码类目的占比更是超过了40%。与首轮超级加倍补活动相比,第二轮报名的商家和品牌数量增长了2.5倍以上。第二轮活动战报显示,10月28日-11月4日,第二轮“超级加倍补”活动累计订单量超4500万单。
此外,拼多多还向商家推出了“推广服务费退返权益”,消费者在发货前进行全额退款的订单,平台会自动返还商家推广软件服务费对应金额的推广红包,且无需商家发起申诉。这一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商家的负担,帮助他们在流量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实现盈利。
结语
双十一结束后,许多商家发现流量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然而,拼多多凭借其独特的“流量平权”政策,为中小商家提供了更多机遇。商家通过优化运营策略,积极参与平台活动,充分利用小镇青年的消费潜力,即便在流量成本高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盈利。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拼多多平台的创新优势,也为电商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