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永陵思陵开放,揭秘建筑设计之美
明十三陵永陵思陵开放,揭秘建筑设计之美
明十三陵中的永陵和思陵近日首次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永陵作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帝的陵寝,规模宏大,仅次于长陵;而思陵则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陵寝,规模虽小但别具特色。两座陵寝的开放,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明朝皇家陵寝建筑艺术的绝佳机会。
永陵:规模宏大,用料考究
永陵占地25万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帝的陵寝。其建筑规模之宏大、用料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
永陵的宝城直径达81丈,祾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永陵的明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即使斗拱、霸王拳、榜额等复杂构件也采用石雕,外表仿木结构油饰彩画,坚固异常。宝城城垛全部选用精美的花斑石垒砌,打磨平整光滑,纹饰美丽。祾恩门、祾恩殿的御路石雕采用京西房山大石窝所产的洁白无瑕的汉白玉石料,体积巨大,其中一块御路石雕长达6.4米、宽1.8米,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块。
思陵:从妃园到帝陵的演变
与永陵的宏大相比,思陵显得格外低调。思陵占地仅6500平方米,约为长陵的二百分之一,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然而,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却令人唏嘘。
思陵原为崇祯帝宠妃田贵妃的墓园。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由于生前未建“寿宫”,崇祯帝被草草安葬于田贵妃墓中。清朝入主北京后,将此处陵墓命名为“思陵”,并逐步改造为帝陵。经过多次修缮,思陵最终具备了帝陵的基本形制,包括两进院落、享殿及左右配殿、碑亭等建筑。
建筑艺术的对比与传承
永陵和思陵虽然在规模上相差悬殊,但在建筑艺术上却体现了明朝皇家陵寝的演变。
永陵继承了长陵的建筑风格,但又有所创新。其明楼全为砖石结构,无片木寸板,展现了明朝建筑技术的高超。而思陵则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保持了帝陵的规制。其享殿由最初的三间扩建为五间,殿顶改为单檐歇山顶,二进院内增设方城,将神名碑亭移至方城之上作为明楼,冢墙加高与方城相连,并增加垛口,构成宝城。
两座陵寝的建筑艺术体现了明朝皇家陵寝从宏伟壮丽到简约实用的转变。永陵的奢华与思陵的简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预约参观,亲身体验
目前,明永陵和明思陵仅开放了线上预约渠道,包括“明十三陵景区”官方抖音号及“昌平文旅集团”官方微信小程序。考虑到陵寝的接待能力和对文物的保护,每个陵寝每天每个时间段最多不超过10人。预约讲解费用分别为每人299元和199元。游客需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集合,上午场时间为10:00,下午场时间为13:30。
游客需遵循一系列参观规定,包括禁止吸烟、携带火种、攀爬文物等。园内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金牌讲解员全程陪同、安全引导及免费热饮等。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增值服务,如定制文创产品、打卡印章等。
明永陵和明思陵的开放,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明朝皇家陵寝建筑艺术的机会,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两座陵寝的建筑之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