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工程实现弃渣资源化利用726万立方米,打造绿色水利典范
滇中引水工程实现弃渣资源化利用726万立方米,打造绿色水利典范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标志性项目之一,全长664公里,隧洞占比高达92%,被誉为“西南第一巨渠”。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造出水土保持绿色典范工程。
绿色设计与技术创新
滇中引水工程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因素,采用了多项绿色创新技术。例如,通过优化线路设计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深入论证弃渣场设置合理性以及合并设置可行性,合并、取消原设计的10个弃渣场,减少占地面积60.02公顷,实现扰动面积最小化。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弃渣资源化利用潜力评估,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弃渣综合利用,累计弃渣利用量达726万立方米,其中170万立方米弃渣作为基础材料支持乡村振兴等公益项目建设。
弃渣场管理与资源化利用
工程产生的大量弃渣如何处理是一个重要问题。滇中引水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了弃渣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通过优化施工布局和工序安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措施已按时间节点全面落实,弃渣场林草植被恢复率达83.67%,高于同类工程的平均水平。
智慧化监控与管理
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智慧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有效控制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开发“智慧滇中引水”水土保持管理功能模块,形成了弃渣场跟踪管理“一张图”,及时掌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运行效果。积极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弃渣场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在丽江段四华道班弃渣场安装了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渣体沉降、表面水平位移、渣体内部水压、渣体内部位移等数据,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输出,对弃渣场安全稳定情况进行评估和预警,工程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生态修复与保护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生态修复措施,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确保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工程建设与原生环境、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当地民居景观特色相协调,融入滇文化和沿线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大理海东退水口主题公园,带动建设丽江石鼓水源点、红河异龙湖分水口等水生态景观示范工程。结合海拔、地形、土壤质地条件,开展生态修复优化研究,编制《滇中引水工程弃渣场植被恢复方案》,提出的植被恢复优势种筛选及配置模式,在弃渣场植被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初显成效。
滇中引水工程通过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工程实现弃渣利用和减量最大化。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深入论证弃渣场设置合理性以及合并设置可行性,合并、取消原设计的10个弃渣场,减少占地面积60.02公顷,实现扰动面积最小化。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弃渣资源化利用潜力评估,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弃渣综合利用,累计弃渣利用量达726万立方米,其中170万立方米弃渣作为基础材料支持乡村振兴等公益项目建设。同时,不断提升项目绿化美化质效。工程建设与原生环境、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当地民居景观特色相协调,融入滇文化和沿线民族文化。着力打造大理海东退水口主题公园,带动建设丽江石鼓水源点、红河异龙湖分水口等水生态景观示范工程。结合海拔、地形、土壤质地条件,开展生态修复优化研究,编制《滇中引水工程弃渣场植被恢复方案》,提出的植被恢复优势种筛选及配置模式,在弃渣场植被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初显成效。
滇中引水工程严格绿色施工管理。参建各方坚持“三最”(最大限度保护、最小限度破坏、最强力度修复)、“三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原则,对所有弃渣场等水土保持重要防护对象定期体检。对3级及以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危害的4级及以下弃渣场全面开展安全监测,通过一体化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督弃渣场规范堆渣过程,利用无人机遥感全方位监测弃渣场堆渣进度、扰动面积、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及效果,使用高精度全站仪、测斜仪、电测水位计等监测弃渣场变形程度和渣体排水状况,进而评估弃渣场稳定性并提出防治对策措施,提升弃渣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通过开发“智慧滇中引水”水土保持管理功能模块,形成了弃渣场跟踪管理“一张图”,及时掌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运行效果。积极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弃渣场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在丽江段四华道班弃渣场安装了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渣体沉降、表面水平位移、渣体内部水压、渣体内部位移等数据,通过自动化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输出,对弃渣场安全稳定情况进行评估和预警,工程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淑娟
责编:黄芳(王淑娟)
责任编辑:云新闻
滇中引水工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如绿色设计、弃渣场管理和智慧化监控,成功打造出水土保持绿色典范工程。该工程不仅实现了弃渣利用的最大化,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生态保护的智能化水平,为其他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