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中轴线:千年古都的“脊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中轴线:千年古都的“脊梁”

引用
澎湃
11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54930
2.
https://news.gmw.cn/2024-08/29/content_37529951.htm
3.
https://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407/t20240728_3760856.html
4.
http://special.rmlt.com.cn/20240730/
5.
6762e0c4000000001300c5ab
6.
67619839000000000b0170e4
7.
https://bjaxiscloud.com.cn/mobile/news/details/1822877662915178498.html
8.
http://bj.bendibao.com/news/2024729/363894.shtm
9.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114132.htm
10.
https://m.planning.org.cn/zx_news/15792.htm
11.
http://www.news.cn/mrdx/2024-07/28/c_1310782998.htm

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历经700多年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如今,它以“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之名,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01

千年古都的脊梁

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早在先秦时期,都城的设计就已体现出方与正的思想。《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严谨的规划思想,为后世都城建设奠定了基础。

元代,北京中轴线的雏形初现。设计者刘秉忠以《周易》“大哉乾元”为理念,确立了中轴线的位置。到了明清时期,中轴线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壮丽景观。从北端的钟鼓楼,经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直至南端的永定门,15处遗产构成要素如珍珠般串联,展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高成就。

02

建筑群中的和谐之美

故宫,作为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其建筑布局、造型和色彩,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和谐之美。

故宫的布局讲究“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朝后寝”。北面的景山与南面的内金水河相呼应,形成山水协调的审美意境。所有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体现了《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学思想。前朝三大殿与内廷生活区的布局,展现了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的美学理念。

在色彩运用上,故宫更是巧夺天工。黄色的瓦面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青绿色的屋檐和天花板营造出阴柔之美,红色的柱架和墙体则给人以庄重稳定之感。这些色彩相互协调,共同塑造出紫禁城的威严与华丽。

03

活态遗产的当代传承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着的文化。近年来,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自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天坛、景山、太庙等重要文物建筑得到系统修缮,中轴线的历史格局逐步复原。

数字化技术为中轴线的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通过数字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公众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中轴线的魅力。2023年底,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出台,首批30名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上岗,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收到19万余件作品,参与者年龄跨度从3.5岁到86岁,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全民参与性和时代活力。

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这条贯穿古今的“脊梁”,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