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咽峡炎链球菌或成胃癌新风险,致病性超幽门螺杆菌
最新研究:咽峡炎链球菌或成胃癌新风险,致病性超幽门螺杆菌
近期,一项发表在《细胞发现》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咽峡炎链球菌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可能超过臭名昭著的幽门螺杆菌。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胃癌风险因素的传统认知,还为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咽峡炎链球菌:胃癌的新晋“杀手”
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的咽峡炎链球菌丰度与预后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说,咽峡炎链球菌通过精氨酸代谢通路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不仅促进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还会抑制CD8+T细胞的分化和浸润。在小鼠实验中,单独使用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的自发性胃癌肿瘤形成率为36.36%,而在同时移植咽峡炎链球菌后,这一比例飙升至80%。更令人担忧的是,咽峡炎链球菌的存在会加速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但幸运的是,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逆转这一负面效果。
幽门螺杆菌:老牌胃癌风险因素
相比之下,幽门螺杆菌虽然感染率更高(全球约有一半人口感染),但发展成胃癌的概率相对较低,大约在1%-2%之间。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胃炎和胃溃疡,进而增加胃癌风险。其感染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如共用餐具、接吻等)和粪-口传播(如饮用受污染的水源)。
两种细菌的“作战地图”
咽峡炎链球菌和幽门螺杆菌虽然都可能引发胃癌,但它们的“作战地图”却大不同。咽峡炎链球菌主要通过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来发挥作用,而幽门螺杆菌则主要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来增加胃癌风险。这种差异也决定了它们在胃癌发病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如何防范这两位“隐形杀手”?
个人卫生是关键: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如厕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并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腌制和烧烤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等个人用品。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男性、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如果发现感染,及时进行规范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避免熬夜,减轻精神压力。
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以便及早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胃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胃胀气、打嗝等。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和胃镜检查是预防胃癌的关键措施。
随着对咽峡炎链球菌和幽门螺杆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胃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虽然这两种细菌都可能增加胃癌风险,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定期筛查,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