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手语:凝结城市记忆的无声语言
香港手语:凝结城市记忆的无声语言
香港手语,这门独特的视觉语言,不仅是聋人沟通的工具,更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日常生活到社会变迁,每一个手势都凝结着香港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香港手语的世界,探寻这门无声语言背后的故事。
历史渊源:从内地到香港的传承
香港手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批来自南京和上海的听障人士将手语引入香港,为香港手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十年的演变,香港手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内地手语有了明显的区别。
香港手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模仿事物的外形。例如,“地铁”一词的手语动作是对称地弯曲左右手中指和食指,模仿地铁车厢的外形;“饮茶”则通过模拟倒茶的动作来表达:右手握拳代表茶杯,左手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握紧代表茶壶,大拇指伸直代表壶嘴,左手大拇指搭在右手拳头上,象征着正在往茶杯里倒水。这些手势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聋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智慧。
文化内涵:生活气息与历史记忆
香港手语中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印记。一些手势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表达,更凝结着香港城市发展的记忆。
比如“的士”一词的手语动作,源自旧时出租车计时打表的机械操作。虽然现代出租车已不再需要人工打表,但这个手势依然被香港聋人沿用,成为城市变迁的见证。同样,“湾仔”这个地名的手语动作模仿的是打电报的动作,因为很久以前湾仔有一座电报局。这些手势如同城市的活化石,记录着香港的历史脉络。
社会功能:连接听障人士与世界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手语传译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听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卢允诗和陈玉娟是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的手语传译员,她们的工作涵盖了从重要会议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4年4月,卢允诗在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担任手语传译。面对直播节目的压力,她不仅要准确传达信息,还要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传递情感,让听障观众更好地融入现场氛围。而在日常生活中,她们还为听障人士提供医院看病、法律咨询、工作面试等服务。卢允诗曾陪伴听障人士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从恋爱结婚到生儿育女,见证了无数喜怒哀乐。
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香港手语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关于国家政策和香港特区事务的新词频繁出现,聋人福利促进会的手语传译员团队会针对这些新词设计新的手语词汇。例如,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他们专门设计了相关手语,帮助听障人士了解这一重要政策。
为了满足社会对手语传译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聋人福利促进会编制了《香港手语——社政》手册,收录了约600个手语词汇,并通过短视频节目等形式,帮助听障人士更好地了解社会政策事务。目前,全港已有超过50位符合基本要求的手语传译人员,每年提供超过8万人次的服务。
香港手语不仅是聋人智慧的结晶,更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的集体记忆,同时也展现了聋人群体积极融入社会、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精神。随着社会对手语传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期待有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手语传译的行列,让这门独特的语言继续传承和发展,为听障人士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