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高达10%,Holter监测可及早预警
7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高达10%,Holter监测可及早预警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房颤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隐形杀手”。据统计,7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高达10%,且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然而,房颤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早期发现至关重要。Holter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态心电图检测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捕捉房颤迹象,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Holter监测:24小时心脏“守护者”
Holter监测是一种小型可穿戴设备,通常可记录1-2天的心律。它使用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称为电极)和一台记录设备来测量心脏的活动。与传统心电图相比,Holter监测具有以下优势:
长时间连续监测:Holter监测可以持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数据,能够捕捉到阵发性房颤的迹象,而标准心电图只能记录几分钟的数据。
日常生活状态监测:患者在佩戴Holter监测设备时可以进行大多数日常活动,这有助于发现那些在静息状态下不易察觉的心律失常。
无创安全:Holter监测是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方法,所用电极不会放电,因此在检测过程中没有电击危险。
房颤高风险人群:早发现早治疗
房颤的高风险人群包括: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会增加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可能会导致部分心脏变得僵硬和肥厚,改变心跳信号通过心脏的方式。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房颤。
肥胖人群:肥胖可增加房颤患病风险,且与房颤的进展密切相关。
吸烟和酗酒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显著增加房颤风险。
有房颤家族史的人群:家族中有房颤病史的人,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Holter监测 vs 其他心电监测技术
与标准心电图相比,Holter监测具有明显优势:
监测时间更长:标准心电图只能记录几分钟的数据,而Holter监测可以持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捕捉间歇性异常:对于一些间歇性的心律失常,Holter监测更有可能捕捉到异常情况。
生活状态监测:Holter监测允许患者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监测,而标准心电图通常在医院环境中进行。
然而,Holter监测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可能无法捕捉到所有间歇性的心律失常,特别是那些发作频率较低的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事件监测仪或植入式环路记录仪等其他监测设备。
结语:及早预防,守护心脏健康
对于房颤高风险人群来说,定期进行Holter监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及早发现房颤迹象,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降低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房颤的重要手段,包括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等。
如果您属于房颤高风险人群,不妨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Holter监测。记住,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房颤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