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班级管理指南:资深教师分享从秩序到文化的管理秘诀
新学期班级管理指南:资深教师分享从秩序到文化的管理秘诀
新学期即将开始,作为教师,你是否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班级?如何建立一个有秩序、有文化的班级环境?本文将为你提供一系列实用的班级管理技巧和策略,帮助你打造一个高效、和谐的班级氛围。
(图片为教育家网站资料照)
从早自习到放学,学生在校的每一刻都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息息相关。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和策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资深教师们是如何做的。
班级经营要经营什么?
建立班规、教室布置、选拔班干部、建立师生关系、召开班亲会、参与校园活动……班级里发生的各式各样的事情,都围绕着“班级经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许多老师为此投注许多心思。
台湾师范大学师资培育学院张民杰教授在著作《班级经营:学说与案例应用》中提到,班级经营(英文:Classroom Management)的含义是指有效管理影响班级运作的人、事、时、地、物等各项因素。以教室内部来看,班级经营与人际关系、课程教学、行政事务、时间管理、环境布置等密切相关。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校的整体策略、亲师沟通,以及外在的社区、社会等。
张民杰教授指出,班级经营的目的包括充分运用时间、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以及让班级事务与学习运作顺畅,班上同学有良好的互动。例如,当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时,他们不但会喜欢上课,也会形成团体荣誉感。此外,通过教师的提醒,能帮助学生学习自律,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班级经营策略:用“时间轴”规划、沟通
翻转教育专栏作家、小学教师赖秋江老师与林用正老师,在著作《小学教室的日常力》中分享,教师若要掌握班级经营的基本盘,可以按照“一天的时间”来做规划,从早上七点半上学时间、早自习到下午四点放学,思考时间轴上不同节点会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
- 班级常规秩序教导:善用流程表、亲师沟通
例如,午餐时间会遇到的事情包括盛饭工作分配、盛饭规则、吃饭规矩、饭后清洁等。新接班的老师可以在第一次用餐日,多用些时间与学生模拟午餐流程,有些老师也会将午餐流程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熟悉。
两位老师分享,按照“一天的时间轴”来整理,能帮助教师掌握一些班级经营的细节事项,这份流程也可以在班亲会上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带班模式。通过一天的流程规划,能稳固班级基本需求,之后还能进一步制定其他班级规定,并扩展到“一周”的规划。
- 建立班级文化:定期检视回顾
彰化原斗国小林怡辰老师在《小学生的年度学习行事历》一书中,以一学年的学习行事历来分享班级经营心得。比如,开学后第一周到一个月内,重点是培养亲师默契、检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年末则进行回顾,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等。针对学期间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班级经营策略与重点。
定期回顾班级经营希望培养的能力,也是建立班级文化的具体方法。赖秋江老师提供了以下建议:
班级经营理念:结合你的原则,重点更清晰
当孩子进入新的班级,家长往往会好奇教师的带班风格和班级经营理念。当教师自身有清晰的班级经营想法和原则时,在带班和与家长沟通时也会更有方向。
例如,某国中教师分享她的班级经营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适性发展,希望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让学生感受满满关心的班级。她将成功经营班级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八个重点:
- 尊重但非平等
- 身教言教一致
- 包容体谅
- 平易近人
- 永远相信学生
- 时时关怀学生
- 欣赏他人
- 亲师合作
班级经营重要的七件事:七个好习惯带入班级
有的学校推动自我领导力教育,将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的“七个习惯”引入校园,作为学校与班级经营的方针。这七个习惯分别是:
- 主动积极
- 以终为始
- 要事第一
- 双赢思维
- 知彼解己
- 统合综效
- 不断更新
新北保长国小在导入自我领导力课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会“以终为始”地与学生沟通活动目标和实现路径。当学生明确了期待和目标后,在练习时会更有主动性、更积极。
台中外埔国小也将这七个习惯融入校园文化,推动品格教育。通过环境布置和课程设计,将这些好习惯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例如,教室里张贴学生的使命宣言,学生在学期初设定学习目标,并自我评估与目标的距离,以此培养目标设定的能力。
校园中的“七个习惯树”与教室里的使命宣言,帮助师生在品德修养上不断提升。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教育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