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不减营养,这些水果更适合煮着吃
加热不减营养,这些水果更适合煮着吃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加热水果食用成为一种流行的饮食方式。有人担心加热会破坏水果的营养,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水果加热后不仅保留了大部分营养,还能带来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本文将详细探讨水果加热后的营养变化,并推荐适合加热食用的水果种类。
水果加热后的风味变化
在蒸、煮、炖等低温烹调过程中,水果中的糖、氨基酸、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成分会发生降解,产生醛、酮、醇等有香气的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煮梨汤时能闻到特有的香味,这不仅与水果本身的果香有关,也与加热过程密切相关。不过,长时间煮水果会导致营养和果香的流失,因此建议控制加热时间。
高温烹调如烤制时,水果中的葡萄糖、果糖会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这种反应不仅赋予水果焦黄的色泽,还会产生各种香气物质,使加热后的水果具有独特的风味。
此外,煮食水果时,部分糖和酸会溶入水中。如果觉得某些水果直接食用过于甜腻,可以通过煮食的方式使甜腻转化为清甜或甘甜,同时还能享受到酸甜可口的果汤,带来不同的味觉体验。
加热对水果营养的影响
无需过分关注的营养成分
水果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等。除了水果,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食物来源获取这些营养,因此在考虑加热水果时,不必过分关注这些成分的损失。
水:水果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大约占80~90克/100克。通过蔬菜、牛奶、豆浆或直接饮水,也能很好地补充水分。
碳水化合物:水果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通常在10克~20克/100克之间。主食以及部分蔬菜如胡萝卜、蒜薹、鲜蚕豆、毛豆、茭白、藕等都是补充碳水的好选择。
蛋白质:水果中的蛋白质含量远低于肉蛋奶豆类食品,加热几乎不会损失蛋白质,反而会使蛋白质更易消化。
膳食纤维:加热可以软化不溶性膳食纤维,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更适合胃肠娇弱的人群。即使部分可溶性膳食纤维溶入水中,只要连水果带汤一起食用,就不会造成营养浪费。
脂肪:水果中的脂肪含量通常很低,每100克中只有零点几克,与坚果、肉、蛋、奶、豆类相比微不足道。在低温烹调中,脂肪也很稳定,不易损失。
矿物质:钙、镁、钾等矿物质特别耐高温。即使在500—900℃的高温下加热30分钟,矿物质仍能保持稳定。在日常的蒸、煮、炖、炒等烹饪过程中,矿物质几乎不会被破坏,即使有少许流失到水中,只要饮用煮水果的水,就能完全吸收。
叶黄素:叶黄素不仅耐热,还耐酸和碱,无论用什么水加热都不怕。因此,富含叶黄素的水果如猕猴桃、葡萄、柑橘,从叶黄素保留的角度来看,熟吃完全没问题。
易于损失但影响不大的营养成分
- 维生素C:维生素C对热敏感,但国人维生素C的摄入量普遍未达到推荐标准。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一些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如草莓、橘子、菠萝在制成罐头后,维生素C的保留率仍在40%以上,其中橘子罐头的保留率高达74%。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食用冬枣、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摄入维生素C含量与水果相当的蔬菜来补充维生素C。
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花青素:花青素在60℃以上就会快速降解,且水溶性较强,煮食时容易流失。因此,富含花青素的蓝莓、桑葚等水果不适合热食。此外,浆果类水果质地柔软,加热后容易失去口感,且使用自来水煮时,花青素会变成蓝色,影响食欲。
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对热敏感。芒果、木瓜、橘子等富含β-胡萝卜素的水果,加热后营养会有所损失。但可以通过食用菠菜、萝卜缨、莴笋叶、韭菜、木耳菜等β-胡萝卜素含量更高的蔬菜来补充。
番茄红素:番茄红素遇热不稳定,但加热后活性低的全反式构型会转变为抗氧化活性更强、生物利用率更高的顺式构型。因此,富含番茄红素的水果如番石榴、西瓜、木瓜、西柚,从番茄红素的角度来看,完全适合熟食。
适合和不适合加热食用的水果
选择是否加热食用水果时,除了考虑营养损失,还要考虑水果的质地和口感。例如,浆果类水果如猕猴桃、蓝莓、桑葚等质地柔软,加热后容易变成泥状,口感不佳。此外,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生食口感更佳。
相比之下,苹果、梨、黄桃、李子、西梅、菠萝等质地较硬、维生素C含量不高的水果更适合加热食用。杏、橘子、芒果、橙子、山楂等质地较硬、花青素和番茄红素含量不高的水果,也适合加热食用。
水煮、微波、烤制都是可行的加热方式。水煮时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多,烤制则会使各种怕热的维生素基本损失殆尽。但不必过分担忧,因为我们的饮食中还有其他食物可以补充各种营养,关键在于整体搭配均衡。
像蓝莓、草莓、猕猴桃、桑葚、火龙果、西瓜等质地柔软的水果,加热后容易变成泥状,因此不适合熟食。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