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藏震区救援飞行:如何突破极端气象挑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6: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藏震区救援飞行:如何突破极端气象挑战?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次救援行动中,直升机、无人机等飞行器成为穿越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的“空中生命线”,为物资运输、灾情勘察和精准救援提供了关键支持。然而,在高原环境下,这些飞行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象挑战。

01

高原气象:飞行器面临的极端考验

西藏高原的气象条件极为复杂,对飞行器构成了严峻挑战。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乐天吉介绍,震区及周边地区在地震发生后出现了9级阵风,大风带来的强侧风和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加了飞行器的操作难度。

“大风尤其是侧阵风可能导致飞行器失稳,甚至中断任务;而低温则直接影响无人机的电力性能。”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刘鑫华表示,高原特殊复杂的地形条件也加剧了气象条件的复杂性。震区大地形效应显著,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地面边界层扰动加剧,会形成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这种地形下,低空扰动和湍流的风险特别高,给飞行器操作带来额外压力。

02

湍流:飞行安全的隐形杀手

“湍流,尤其是晴空湍流,是影响救援飞行器低空飞行安全的关键气象因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郭建平表示,晴空湍流因其在晴朗天气下的隐蔽性,且生消过程极为迅速、难以监测,难以被飞行员察觉,同时也不易被卫星和天气雷达捕捉,被认为是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

郭建平团队研究结果显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受高空急流、复杂下垫面以及感热强等作用的共同影响,较平原地区更易出现晴空湍流,如我国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等区域就是晴空湍流的高发区。与此同时,由于救援无人机重量轻、离地距离较近,对复杂地形激发的湍流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飞行颠簸、偏航,甚至造成失事。

03

科技助力:风廓线雷达破解低空飞行难题

为破解此类低空飞行中航危天气的精密感知难题,新一代风廓线雷达等新型观测手段正发挥着重要作用。郭建平介绍,我国目前已建成全球最稠密的风廓线雷达观测网,具备全天候连续观测、自动化等优势,能够有效监测预警晴空—有云覆盖边界层内的不规则涡旋运动、风切变、晴空湍流、对流激发湍流等低空航危天气,为低空救援飞行器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04

精细气象服务:为救援飞行保驾护航

地震发生后,气象部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应急响应,为震区救援飞行提供精细化支持。刘鑫华介绍,针对西藏地震保障需求,国家气象中心及时为西藏授权使用国家级航空气象业务平台,并提供逐小时精细预报,涵盖风速风向、能见度、最低气温等关键指标。

救援物资抵达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图/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

与此同时,国家气象中心联合自治区气象台搭建了航空气象国省一体化服务平台(西藏场景)。该平台基于机场实况、三维气象分析及救援飞行计划,定制推送监测预报产品,实现“一应用一场景、一省一策”,为前线提供精准决策依据,有效降低飞行任务中的天气风险。

在震区一线,气象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救援节点。乐天吉介绍,自治区气象台为定日机场及周边地区提供天气会商支持。此外,滚动更新的实时气象服务专报涵盖了关键大风、低温等变化信息,为震区救援提供有力保障。

05

实战检验:科技赋能救援行动

在实际救援行动中,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月7日地震发生后5小时,西部战区空军某部运-20飞机克服气象和高原等困难,成功将战区前进指挥所人员运送到定日机场。定日机场海拔超过4300米,气象条件不稳定,变化较快,且机场周边有较多山体等高大障碍物,需要严格航线航迹飞行,一旦遇到发动机失效等特情处理较为困难。

运-20飞机落地前,定日机场强烈的阵风与乱流严重影响了飞机稳定性,且海拔高的情况下,飞机发动机推力较大,落地减速控制难度高,对机组也提出了考验。运-20飞行员李泽俊表示:“在得知西藏同胞遭受地震灾害时,作为运-20战斗部队飞行员,我们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任务艰巨和使命重大,立马着手开始进行灾区机场和飞行航线的精密准备。在接到上级命令后,我们立刻以作战的效率和姿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奔赴战位,准备飞机和本次救灾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本次任务相较于平常的飞行有更大的挑战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天气、高原等各个困难条件,在雨中决然起飞,在高高原顺利降落,安全稳定将前进指挥所送至机场,顺利完成本次救灾任务。”

此外,中国地震局组织多个单位携带地震流动观测仪器、无人机、卫星通讯等近100台套专业设备赶赴震区。调查范围涵盖8个县42个乡镇,初步完成地震烈度图绘制。中国地震局还将在震区及周边增设10个测震站点,开展6点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观测。

在复杂天气与高原挑战中,这条“空中生命线”正越飞越稳,为震区救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希望与力量。此次救援行动充分展示了科技在灾害救援中的重要作用,也提醒我们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以减少未来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