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解读 第40章 善始善成
《道德经》帛书版解读 第40章 善始善成
《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帛书版《道德经》是出土文物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版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将对帛书版《道德经》第40章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上等资质的人领悟道,严谨的学习和采取行动;中等资质的人领悟道,感觉道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
下等资质的人领悟道,大声的笑话道的存在,如果不笑,那就不足以证明是领悟的是道了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因此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明显的道好像模糊不清,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充满了阻碍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上等德行好像山谷一样可容纳万物,纯洁的清白好像受到侮辱一样,广袤的德行好像不充足的样子,建立德行好像在偷偷摸摸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纯真质朴好似受到污染,好的方正是没有边角的,好的器物是不需要加工的,好的声音是简素单调的
好的形态是没有具体的形状的,道趋向于对不要求名号有利,所以对于道而言,其衍生发展了万事万物,也养育成就着万事万物
本章通过讲述闻道、道、德、器物的状态和表现:
1、对于领悟道的状态:
上等资质的人,认为道是存在的,并谨慎践行
中等资质的人,不太能确定道是否存在,感觉存在又好像不存在
下等资质的人,认为道是不存在的,还会予以嗤笑,而道恰巧就是这样的
这里说明对于领悟道而言,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真正有悟性的人才可以感悟到道的存在
2、对于道的状态:
明显的道好像是模糊的:当我们认为自己很明白时,很清楚时,其实我们已经不明白了,因为真正的明白是发现自己还有太多没有看清
就如以前的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一样,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但在当时却是如真理一样
所以就如今我们的认知而言,现如今的一切就一定是对的吗?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被毫不费力的推翻
前进的道好像是后退的:真正的前进不是感觉自己在前进,而是感觉自己在后退,就如物体在前行时,其周边的物体则是相对在后退的
就如我们在不断的学习进入大学后,才发现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终其一生也学习不完
就如井底之蛙在跳出井沿后,认为自己到达了天的尽头,才发现原来天空是这么的宽阔
平坦的道好像是充满阻碍的:真正平坦的道是充满阻碍的,只有跨过了各种阻碍到达终点,才能真正算是踏上了大道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包括地球的生命也是经历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如今的样子
所以真正有所成就的人也是需要历练的,不入世,何来出世
3、对于德行的状态:
好的德行犹如山谷一样:繁衍万物,包容万物,一视同仁,不进行区别对待
纯洁的清白好像受到侮辱一样:真正的清白像是在承受侮辱,就如真正做慈善的人,他们会高调的赚钱
有时甚至会被人们误解,但是却在低调地捐钱,帮助有困难的人们,这才是真正的清白呀
广袤的德行好像不足:真正的广袤的德性应该是持续不断处于填充的状态,没有极限,所以犹如不足
如果说已经达到了极限,有了边界,那就不算是广袤了,所以我们总说更好,很少说最好
建立德行好像是在偷偷摸摸的一样:是啊,好事不留名,不索取回报,才是真正的在行好事
如果说做好事是为了出名,为了获取利益,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那还是纯粹的做好事吗?
4、对于器物的状态:
纯真质朴好似受到污染:就如自然环境一般,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总是最清新洁净的,看似有着很多的枯枝腐叶,动物的粪便
但是环境却永远是纯真质朴的,自然的,没有专门的清理工进行清理,一切也是纯真质朴的
好的方正是没有边角的:当存在边角时,就属于刻意的方正,不是真正自然的方正,也就不是好的方正
好的器物是不需要加工的:需要加工的器物的好坏受限于加工的手艺,手艺水平越高,器物也就越精美,越好
但是手艺水平却是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提高的,那么器物也会随着越来越好,而手艺的水平则是基于自然规律的
所以真正好的器物是属于大自然的,浑然天成的,加工得再好也只是像而已
好的音乐的声音是单调的:真正好的音乐是不需要那么多种声音进行组合,越少才是越好,如大自然的鸟叫声就是最美妙动听的
纯粹的海浪声也是听不厌的,还有下雨天滴滴答答的雨声总是让人感到安逸
而混合了多种声音的音乐,也不能说不好听,只是相对于单调的音乐来说,却是不足以相提并论了
好的形态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一旦形态有了具体的形态,那么就会有了评判的标准,也相应有了褒贬,那么就不是好的形态了
通过以上几种形态的论证说明,道倾向于认同对无名(追求淳朴自然、功成弗居、功遂身退)这样行事方式和态度
最终总结出,所以道衍生发展了万事万物,也养育成就着万事万物。
总的来说,本章以不同资质人士领悟道的区别、道的不同状态、德行的不同状态以及器物的不同状态的表现现象
说明真正好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是不好的,这就是遵从道的规律、遵循自然达到最佳状态后的表现,就道的运行规律而言,也是倾向于“无名”
而道作为万事万物的起源,其涵盖了前面所有的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的特点,任何一方面都兼备
因此善始善成,而不是大始如成,或是大成如始,所以文章最后以“唯道”进行特别说明,只有道可以善始善成。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