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染水排放,日本扇贝产业遭重创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日本扇贝产业遭重创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一场持续30年的海洋危机
2024年11月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完成了第10轮核污染水排放,本轮排放自10月17日启动,共计排放了约7800吨核污染水。据东京电力公司发布的最新通告,尽管该公司宣称将对排海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并计划在明年2月左右启动下一轮排放,但分析人士指出,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放过程将持续30年之久。这一长期计划无疑是对全球海洋环境的巨大挑战和威胁。
福岛核污染水一旦长期排放入海,北太平洋将成为主要受灾区。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洋环流将携带这些放射性核元素传播至全球所有大洋,形成广泛的污染链。根据模型推算,放射性物质大约只需1年就能到达中国东海,而57天内即可污染大半个太平洋。除此之外,核污染水排放影响的不仅是海洋表面,还会深入海洋的各个层面,形成“三维立体”的污染态势。这种全面性的污染将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和危害。
中国进口禁令:日本扇贝产业的“断崖式”打击
2023年8月,日本政府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同一时间,中国宣布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宣布将对日本进口食品采取严格检测措施。中国一直是日本水产品最大出口国,其中扇贝是主要出口产品,对华扇贝出口额在2022年以489亿日元位居所有品类之首。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日本80%的扇贝产自北海道。北海道水产局的数据显示,在禁令实施之前,2022年北海道对中国出口的扇贝达9.56万吨,占北海道扇贝总出口量的93%,这当中完整带壳扇贝的出口占超过七成。
2024年上半年,日本农林水产品和其他食品出口额出现4年来首次下滑,同比降低1.8%,总出口额为7013亿日元(100日元约合5元人民币)。其中,对中国大陆出口额骤降43.8%,仅为784亿日元,其中海鲜出口额“断崖式”下降92.3%,仅35亿日元。《日本时报》4日称,日本食品、水产品出口额持续走低,主要与中国大陆发布的日本水产品“禁令”有关。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官网信息,为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确保进口食品安全,该部门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
为了打开加工和分销渠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今年3月中旬安排了14家日本扇贝批发商和外贸公司,前往靠近美国的墨西哥,视察当地3家水产品加工厂的扇贝去壳加工技术。报道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还向每家公司提供了1吨北海道产冷冻扇贝,并对加工方法和设备提供建议。不过报道也提到,其中一家受访的墨西哥工厂主要出口象拔蚌和鲍鱼,此前从未处理过日本产扇贝。
从北海道到全球:一场生态与贸易的双重考验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当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进行电话协商,双方同意扩大东京电力福岛第1核电站处理水排海的监测框架。在IAEA的框架下,将扩大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的作用,允许其参与海水和排海前处理水的取样。岸田文雄还明确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专家将负责处理水的取样、分析机构之间的比较。其他国家也将以类似条件加入监测框架。
中国政府在2023年8月对日本处理水的排海表示反对,全面停止了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中国要求建立“长期有效的国际监测体系”和自主取样,但日本政府认为这侵犯了主权,且无法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因此拒绝。日本政府要求中国立即撤销禁运措施,并努力扩大日本水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禁运措施实施一年的8月24日,岸田文雄访问了福岛县的鱼市,针对中国等国的进口停止表示:“这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令人非常遗憾。我们将继续强烈要求立即撤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20日的记者会上表示:“通过在IAEA之下的监测,期待促进相关国家的理解,也会努力在中国推动正确理解。”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长期性和广泛性使得其危害难以预测和控制。这一行为不仅是对日本本国海洋环境的破坏,更是对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尽管日方提供了所谓“科学证据”,但人们的疑虑仍然难以消除。日本水产品、农产品等被贴上了核污染的标签,也将成为永久的阴霾,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今年9月20日,中日双方就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其中提到,中方敦促日方全面配合建立利益攸关国实质参与、独立、有效的长期国际监测安排,并同意中方独立取样监测,以及逐步取消对日水产品限制等议题。对日本进行独立严格的海水以及水产品放射性含量检测和监测是必要的,因为这关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乎世界各国人民的环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