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孙悟空的文化原型:从石磐陀到哈努曼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46: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孙悟空的文化原型:从石磐陀到哈努曼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的形象复杂而多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原型。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包括“本土说”“外来说”“哈努曼说”“无支祁说”和“中印混血说”。这些不同的观点,恰恰反映了孙悟空形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01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

孙悟空形象的演变,可以从《唐僧取经图》的发现中窥见一斑。在河西走廊西端石窟中发现的6幅《唐僧取经图》,分别见于榆林窟第2窟、第3窟、东千佛洞第2窟和文殊山古佛洞,这些石窟的营建年代为元代晚期。通过对《唐僧取经图》的研究,可以了解《西游记》小说中孙悟空形象的演变历程。

在南宋刊本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的形象为一“白衣秀才”,是由“猕猴王”化身而来。这一形象,在宋、金、西夏时代的艺术品中可以得到印证。例如,浙江东阳中兴寺塔出土建隆二年(961)贴金彩绘石函中雕绘唐僧取经图,由二僧一马构成,前方僧人着赭色田相袈裟,双手合十,后方僧人体型较小,或牵马站立或扛伞跟随,是随从身份的年轻弟子。

02

孙悟空的文化原型

关于孙悟空的文化原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胡人石磐陀:公元629年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时在当地寺庙讲经说法一月有余,期间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与识途老马助玄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越五峰、入新疆。因当时佛教兴盛,玄奘讲法及与石磐陀西去取经的历史被人们广为流传。后吴承恩依此写成《西游记》。

  2. 佛教的护法猴神哈罗曼:古印度的史诗著作《罗摩衍那》中,罗摩3人在森林中历尽艰险。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与猴国结盟,猴王坐下有一神猴哈努曼神勇异常,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有人认为,吴承恩是有幸看到过这部印度史诗,于是将护法猴神哈罗曼写进了自己的书中。

  3. 道教的齐天大圣猴无支祁:在中国古代道教神话中,就曾有过那么一个成精的猴子,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只猴子竟然也叫齐天大圣;但是这只猴子原名无支祁,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天神庚辰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4. 唐代高僧释悟空:唐代高僧释悟空俗家名字叫车奉朝,是后魏拓跋氏关系疏远的后裔,早年从军,为小吏,自小天资聪敏,喜爱儒学,为人孝悌名闻乡里,后来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后来车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团返中原,便留在犍陀罗养病。病中发愿:如待病愈,愿落发为僧。时罽宾佛教盛行,高僧云集,车奉朝病愈后便皈依佛门,师从犍陀罗三藏法师舍利越魔,舍利越魔赐车奉朝法号法界。此后,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并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访师问道,研学佛法。关键是这个悟空法师,回国时,也带了很多经书回来。

这些原型反映了孙悟空形象的多元文化背景。他既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神祇特征,又融合了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元素,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神话英雄形象。

03

结语

孙悟空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富和复杂,正是因为他承载了多重文化记忆。从佛教的护法神到道教的仙人,从民间传说中的妖猴到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孙悟空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正如学者所言,孙悟空的形象“来历最不分明,且也最为复杂”,这恰恰说明了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不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民间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