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沁源行动:守护“中华水塔”的十年之约
三江源·沁源行动:守护“中华水塔”的十年之约
“三江源·沁源行动”今年将走进澜沧江源园区,开展一系列环保行动,包括水源地生态保护、饮水健康改善等工作。该项目旨在通过多方合作,提升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中华水塔”的行动中来。作为国际河流澜沧江的发源地,澜沧江源园区在水资源及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此次行动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希望通过“零废出行”、“零废生活”等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江源·沁源行动”:守护“中华水塔”的十年之约
“三江源·沁源行动”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联合利华沁园品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已累计支持三江源地区12个生态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助力6000位管护员开展水源地巡护,巡护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设立21座零废宣教站点鼓励和宣传“零废出行”理念;在玉树、囊谦、玛多以及青藏公路沿线等地建设34座“沁园水站”,改善当地居民饮水健康。
澜沧江源园区:守护“中华水塔”的重要一环
澜沧江源园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昂赛2个保护分区。澜沧江源头在杂多县,早无争议,因此它也有着“澜沧江源第一县”的美誉。但关于探索澜沧江的正源到底是哪一条河,经历了比长江和黄河寻源更远的历程。因为在杂多县以上的河源区,有多达400多条支流的汇入。无论是扎青乡的吉富山扎阿曲源头、莫云乡的扎那曲源头,亦或者是结多乡的吉曲源头,它们都是澜沧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孕育出了上游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
澜沧江源园区海拔在3500-6000米之间,在板块碰撞和澜沧江支流的侵蚀下,孕育着三江源地区罕见的裸岩冰川、高寒草甸草原、灌木丛、大果圆柏林、湿地河流自上而下发育而成的垂直植被地貌景观。昂赛“大猫谷”是雪豹种群最密集繁多的区域之一,有至少143种脊椎野生动物,也是全球范围内罕见的雪豹金钱豹同域分布地区。此外,还有猞猁、兔狲和豹猫等其他猫科动物在深邃壮美的峡谷中活跃。
2024年行动:聚焦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保护
2024年,“三江源·沁源行动”将重点在澜沧江源园区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项目将依托过去三年积累的经验,继续推进以下工作:
支持水源地生态保护: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开展环境监测等方式,加强对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时,项目还将与当地社区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模式。
改善饮水健康:在澜沧江源园区的重点学校、合作社等公共社区建设“沁园水站”,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饮用水。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推动环保理念的传播。
推广“零废出行”、“零废生活”理念:项目将继续携手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在川藏公路(国道318线)沿线绿色驿站建设更多“沁园水站”,为往来游客提供健康饮水,并通过建设零废宣教站的方式传递“零废出行”“零废生活”理念。
“零废出行”:从理念到行动
“零废出行”、“零废生活”理念的推广是“三江源·沁源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倡导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在澜沧江源园区,这一理念的实践具有特殊的意义:
减少塑料污染:通过建设“沁园水站”和推广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水杯,减少一次性塑料瓶的使用,从而降低塑料污染的风险。
提升环保意识:零废宣教站点的设立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环保知识的平台,有助于培养更多环保行动者。
促进可持续旅游:在昂赛大峡谷等热门旅游景点推广零废理念,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共同守护:多方合作推动环保行动
“三江源·沁源行动”是一个多方合作的平台,汇聚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力量。联合利华沁园集团首席执行官潘诗阳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2024年项目开展,除了在澜沧江源杂多县重点学校、合作社等公共社区建设“沁园水站”外,沁园还特别推出多款公益机型,为消费者搭建参与公益行动的桥梁,以此呼唤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加入守护江源的行动。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表示,“三江源·沁源行动”启动以来,发挥平台效应和沁园专业优势,开展了诸多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探索创新性工作。希望借助项目平台,以更多样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行动起来,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改善,助力该地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展望未来:让“中华水塔”焕发新生
“三江源·沁源行动”是一个为期十年的长期项目,2024年的行动只是其中的一环。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澜沧江源园区乃至整个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行动,越来越多的人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入到守护“中华水塔”的行列中来。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